-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0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養生莫重於養心」《淮南子》中的養生之道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這部書的思想內容以道家思想為主,同時夾雜着先秦各家的學說,故《漢書•藝文志》將之列為雜家類。梁啓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適說:「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書又集道家的大成。」
養生是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作為秦漢時期道家的重要經典,《淮南子》蘊含極為豐富的養生智慧,其中關於「養心」的思想內容別具特色,充分繼承和發展老莊道家的養生理念,對後世的道家道教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養生之要,在於得心
老子認為人們在日常的養生實踐中,應注重克服外在紛繁的物質誘惑,避免使自身陷於「心發狂」的不利的精神狀態。莊子也反對人們過度執着於外在的事物,以至於「勞形怵心」(《莊子•天地》)。
與道家先賢一致,《淮南子》也認為「心」在人們的自然身體中佔據關鍵地位,是「形之主」、「五藏之主」,發揮着「制使四支,流行血氣」的實際作用,進而還對人們辨別是非、處世經事發揮出重要影響。
由於「心」對人們的養生實踐具有如此顯著的效用,所以《淮南子》強調養生重在內養其「心」,外養其「氣」,如果人們無法持養其「心」,那麼便會擾亂自身對於「氣」的調理,造成「心」、「氣」不協的消極結果。
為防止「心」為外物所紛擾,《淮南子》要求人們在養生上應善守其「心」。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趨舍行偽」時,內在的精神意志就會受到損耗,進而擾亂人「心」的清明安定,使其行迷於貪圖享樂的「世俗之風」,背離常保其生的養生目的。基於這種認識,《淮南子》延伸老子所言,明確認為真正的修道之士能在養生上內守己「心」,而非「滑心」亂志。
養心之本,貴返虛靜
如何才能善守其「心」呢?《淮南子》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易於為外物擾亂,是因為其精神意志偏離「道」之「虛無」、「平易」,以致「神明」喪失。因此,對於「心」的持養,人們必須堅持能夠從精神上返回「虛」、「靜」的自然狀態,從而消除「嗜欲連於物,聰明誘於外,而性命失其得」的現實禍患,「達於性命之情」,如道家聖人那樣「合於道一也」(《淮南子•俶真》)。
在養生實踐中,對人們產生最大影響的消極因素,即是那些由各種外物誘惑而形成的「嗜欲」。《淮南子》認為人們的本性原本清靜如水,但卻被自身的欲求之心所紛擾,使精神意志陷於追求外物滿足的勞疲不堪中。
因而,人們如要養生得宜,就必須消除產生「嗜欲」的心理基礎。人們只有讓自己在精神上返回虛靜無為的自然狀態,關注於生命的內在本質,才能讓一己之心「不載嗜欲」,最終「不為物散」,「通於神明」。
《淮南子》還着重提出,人們這種對於「心」的虛靜安養,直接影響到自我生命中形、氣、神的協調發展。形、氣、神,這是人體養生的三大要素,各有其獨特效用,共同對人們的生命存在發揮重要影響,因此在養生實踐中,人們需要確保這些要素「各處其位,守其職」,相互之間不發生混亂衝突的干擾作用。
「心」 在人體中處於「五藏之主」的特殊地位,所以實際上與形、氣、神的發展變化密切關聯。在很大程度上,《淮南子》將「心」看作是影響形、氣、神的關鍵所在,認為人們只要養「心」得宜,則「精神盛而氣不散」,形骸亦會完善。
反之,如若人們在養「心」過程中,躁動多欲,為外物所誘,那麼形、氣、神便會發生消極變化,導致人們養生實踐趨向惡化發展。因此,如莊子所云:「乘物以游心」,《淮南子》亦主張「返性於初,游心於虛」,在「心」的自然自由中,實現個體生命中形、氣、神內在和諧的理想發展。
所以,《黃帝內經》中描述黃帝的一生,實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只是隨着長大,我們慢慢淡忘、失掉了「神靈」、「能言」、「徇齊」、「敦敏」,失掉赤子之心。而通過修煉,把我們越來越年老的生命回歸到兒童時代,復歸嬰兒的「敦敏」「徇齊」「神靈」,這就是養生。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