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567|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阿底峽尊者的開悟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6-28 07:41: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阿底峽尊者的開悟

    阿底峽尊者是西元十一世紀印度最偉大的班智達,他是最後一所大規模學佛中心超戒大學的領導之光。他應一位住在西藏西部地區受監禁的國王邀請來到西藏。這位國王放棄自己的生命,而以他的贖金用於將佛法帶給他的子民。阿底峽將生命最後的十二年留在西藏,教學並建立了噶當派的傳承。

    阿底峽的大乘名著《菩提道炬論》及關於《修心七要》的教法,都在闡揚如何培養及訓練菩提心,也就是如何發展利他的情操而達證悟。今天,在許多藏傳佛教的系統裡,阿底峽精湛的教學與實修法的傳授,仍被廣泛應用於學修。

  阿底峽是東孟加拉國的王子,生於西元980年。年少時,綠度母曾示現在他夢中,勸誡他不要為世俗有刺的誘惑物牽絆,因為他在過去五百五十二生中已是一位具足戒的僧人,並且是博學的班智達,解救眾生脫離輪回是他的使命。

  認清重續使命的必須性,阿底峽離棄世俗生活,出家為僧。他不倦怠地四處尋訪證悟名師,在他們座下學習。後來在密續上師羅睺羅教導下,成為一位博學、有成就的阿闍黎,也就是佛法教師。阿底峽研讀佛教三藏所有經典及梵文大乘經論。依照那個時代的習慣,他背誦了許多經典以及相關注釋,成為非常有名的大法師。

  有一天,阿底峽思考著:“直接引向開悟,哪一條路是最迅速的呢?”因為他懷疑,如果遵循大乘菩薩道,必須在無量劫中救度他人,才可達到涅盤寂靜。那麼他有可能開悟嗎?

  “我要怎樣才能到達涅盤彼岸呢?”這位年輕學者歎息著,“我是否得無止盡地輪回?”

  就在那一刻,具神通的羅睺羅上師突然召喚阿底峽,仿佛洞悉弟子的想法。羅睺羅告知阿底峽說,任何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禪定的專注、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盤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毫無用處。若能精進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更好。接著,羅睺羅上師預言他的弟子與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樣,終將證得自利利他的最高成就。

  “忘卻自己的利益,多關懷他人的福祉。”羅睺羅勸誡著,“視別人比自己更重要。執著自我是不滿足和痛苦的根源,征服自私自利的兩面巨魔!一個單獨的自我也不過是另一種幻想。因此,有誰能逃離輪回而達到涅盤呢?如果你愚昧地避離輪回而追逐涅盤,要得到絕對解脫是很困難的。最好是超越這二元對立的觀念,了悟到無分別,使一切事務達到圓滿。”

  不久之後的一天,阿底峽在菩提迦耶,佛陀證悟的聖地,繞著大佛塔經行時,二位莊嚴的年輕女子站在靠佛塔南邊的蓮花池畔。她們長得太美了,絕不是世間凡人。其中一位問另一位說:“什麼是達到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另一位天女回答:“無我的菩提心是成佛的大道。一個人如何能轉身棄他人不顧呢?”

  第二天,阿底峽又去繞佛塔及塔旁的菩提樹,釋迦牟尼佛曾在這棵樹下靜坐。阿底峽聽到一位老醜的乞婦告訴一位年邁的麻瘋病人說:“平等的慈悲心和菩提心是超越苦海,獲得圓滿開悟的最好方法。”她解釋著:“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

  阿底峽心想:“此地每個人,從最尊貴到最卑賤,似乎都知道開悟的最好方法,與上師所說吻合,為何獨我一人遲疑不定?”

  翌日,阿底峽手持念珠緩緩地繞著聖殿,他看見一隻小鳥棲息在觀世音菩薩像的膝上,佛像刻在佛塔四面石頭壁龕裡。他聽到佛像對小鳥說:“捨自愛他的菩提心是圓滿證悟的最好方法。優先考慮他人,將勝利與益處榮歸他人,自己承擔失敗。”就在這一刻,十分不可思議地,阿底峽自己發現他所有的疑惑都煙消雲散了。

  當阿底峽站著兀自冥思,凝視菩提樹下金色佛像的寧靜容顏時,他突然瞭解蘇門答臘島上的金洲法稱大師是真正護持珍貴菩提心的上師。為了達成他的使命,阿底峽決心去尋訪金洲大師。在這位上師座下修學十二年,阿底峽成為他的法嗣。

  晚年時,阿底峽尊者已是一位有名望受歡迎的上師。每當他提到尊貴上師金洲法稱的名字,他總是合掌當胸,闔上雙眼並微微行禮。阿底峽從這位慈悲的上師學到了“自他交換”的大乘修法:將自己置於他人之處境,而將他人的負荷承擔起來。這成為噶當派特殊而主要的修持方法。

  阿底峽在印度本土成為一位偉大的法師,並住在超戒大學。許多年後,幾位西藏皇室使者滿載黃金來迎請他到他們愚昧的地區教學。阿底峽向觀世音菩薩和度母祈禱請求指引,詢問他到西藏是否能真正利益彼邦。

  度母告訴阿底峽,如果他願意前去,將對這雪國有大助益。然而她又說,如果他前去西藏,將於七十二歲死於彼國,如果留在印度,將活到九十二歲高齡。阿底峽展現他無我的菩薩誓願,長途跋涉前往西藏。

  阿底峽改革了西藏的佛教與社會,重整道德作為佛法的基礎。在西藏,他以“皈依班智達”一名而著稱,因為他授的皈依戒實在太多了。七十二歲那年,果如預言,這位佛法導師圓寂了。

來源:學佛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6-29 23:38:24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6-29 23:43 編輯
任何形式的自我關懷都無助於圓滿證悟,禪定的專注、學問、辯論技巧甚至涅盤經驗本身到頭來都毫無用處。若能精進不懈地長養菩提心,發展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更好。

說修禪定 毫無用處,還想發展無緣大慈
這根本是做白日夢,亂扯一通

不修禪定 絕無可能發展出無緣大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有三種。一眾生緣慈。二法緣慈。三無緣慈
云何眾生緣慈。若初發心遍觀有情起大慈心。
云何法緣慈。若修行時。觀一切法。名法縁慈。
云何無緣慈得無生忍 無有二相名無緣慈。慈氏當知此即菩薩摩訶薩住真法界大慈心也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菩薩摩訶薩緣一切眾生 入慈心三昧。復入最上無緣慈三昧。修習最上波羅蜜多。


無生法忍 無有二相,才叫做「無緣大慈
一般凡夫所起的同情心 憐憫心 慈悲心 根本不是「無緣大慈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1-7-1 17:54:33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7-1 17:55 編輯

不修禪定 不只無法發展「無緣大慈」,
也不可能發展「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伏斷虚妄尋伺入初靜慮。
漸次復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依諸靜慮 復能發起「慈.悲.喜.捨」

《大般涅槃經》
汝勤精進修習二法。一奢摩他。二毘婆舍那...
若有比丘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若有比丘欲得四禪 四無量心...亦當修習如是二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15:5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