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是如何從一個哲學派別演變成宗教派別的?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7-10 01:11: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道教是如何從一個哲學派別演變成宗教派別的?


中國傳統文化向稱儒、釋、道三家。其中儒家和道家是中土文化的產物,產生於春秋戰國之時。而佛教大約是在兩漢之際自印度傳入,而後同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國佛教的各種宗派和學說。在中國古代典籍中,儒、釋、道三家又稱為「三教」,如南北朝的史書中就有關於「三教」的說法。據《周書》記載,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時,曾會聚朝臣及沙門、道士,「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三教」之中,佛教又稱佛家,或者稱佛學,雖然名稱的內涵稍有差別,但是所指皆大致為同一對象,這是沒有問題的。儒家,又稱為儒學,或者按部分現代學者的看法,又可稱為儒教,雖然在儒家的性質方面有著不同的學術見解,但是所指稱的對象都是同一個,這也是大家都認同的。然而「三家」之中的道家卻不一樣。先秦的老子和莊子,漢代的學者稱為道家。東漢中後期創立的道教,按中國古人的習慣,既可稱道教,又常稱為道家。道學的名稱就更為複雜,據個別史料記載,在早可稱道家之學或道教之學,宋代理學興起以後,又成為宋明理學的專用名稱。元末脫脫領修《宋史》,還專門列有《道學傳》。近代以來,西學東傳,許多學者借鑑並採用西方學術的學科分類,認為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的性質是哲學派別,而道教屬於宗教的範疇,二者應該加以嚴格的區分。建國以來,大多數的哲學史、宗教史和思想史的著作就是按照這種宗教與哲學的二分法來對道家和道教加以研究與描述的。

因此現代一般是將道家劃分到哲學派別,道教劃分到宗教派別,那麼歷史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這樣的區別了呢?這裡筆者大致整理了五個階段。

道教演變的第一階段:道家的形成


道家形成於先秦時期,以老子與莊子為代表。但在秦漢以前,卻是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史稱「九流十家」,即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農、雜九家,稱為「九流」,加上小說家,又稱「十家」(因為小說家多屬「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故不列入「九流」)。這是後來的稱呼。先秦時代只有「老子之學」與「莊子之學」的名稱。老子與莊子皆認為,「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如《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是自然的法則或規律(如《莊子•齊物論》講「道通為一。」);「道」既是「常有」,又是「常無」, 「道」即是「常有」和「常無」的統一。而老子和莊子著述中的其它思想內容,如「有」、「無」、「清」、「虛」、「柔」、「齊」等觀念都是以「道」為中心來展開論述的。從這一角度來看,後人根據其思想特點,將他們合稱為「道家」,如劉歆的《七略》與班固的《漢志》,也是有其道理的。只不過我們要清楚這是漢人的稱謂。在這個意義上,近世有人把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學者稱為「先秦道家」。先秦道家即為道家學術思想發展的第一階段。

道教演變的第二階段:黃老之學的誕生


道家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是為黃老之學。所謂「黃老之學」,「黃」是指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黃帝, 「老」即指先秦道家的老子。戰國後期,黃帝作為中原各民族之始祖,影響益大,一些學者便借用黃帝的名聲,繼承和發揮道家老子的道論與應世、養生之學,吸取部分陰陽、儒、墨、名、法等家的思想內容,在秦漢之際形成為「內以治身,外以治國」的新的道家學說,稱為「黃老之學」。

由於黃老之學形成於秦漢之際而盛行於西漢前期,所以近世有學者將它稱為「秦漢新道家」。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撰有《論六家要指》,談論天下學術,其中評論道家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這裡講的「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正是上面講的「秦漢新道家」,而不是以老子之學與莊子之學為主的「先秦道家」。

我們可以從第二階段開始發現,道家的理論開始有從哲學領域逐漸轉向宗教,講求陰陽協調。

道教演變的第三階段:魏晉玄學的風靡


漢末之時,儒家經學趨於衰落,社會動盪,政治分裂,為諸子思想的自由闡發創造了客觀的社會條件。魏晉時代,名士談玄論道,一時尉為風氣,道家思想的衍變於是邁入第三個階段。

由於當時的思想家把《老子》、《莊子》與《周易》作為談論和研討的對象,故稱為「三玄」,又因為談論的內容大多涉及遠離具體事務的「玄遠之學」,用哲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具有抽象性質的形上學的特徵,所以後世將這一時期的哲學思潮稱為「魏晉玄學」。

這裡提一句,可能會有部分人將《周易》歸為道家,因為裡面涉及了許多占卜命理方面的內容,其實只有《老子》和《莊子》屬於道家經典,而《周易》實為儒家經典。

道教演變的第四階段:隋唐時期走向鼎盛


魏晉以後,從印度傳入的佛學經過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逐漸完成了它的中國化的歷史過程,在隋唐時期發展至鼎盛階段,最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幹之一。而儒學經歷了漢末的衰落,也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恢復了生機,在宋明時期完成了理學的思想理論體系的建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官方思想體系。

然而令人不解的卻是,作為儒、釋、道三家之一的道家學派,卻在魏晉以後道家的哲學思想發展卻停滯不前了。雖然從南北朝到明清時期,有大量學者從各自不同的思想角度對道家的經典和思想進行了眾多的註解和探討,但是一個能夠接續老莊道家思想傳承的道家學派卻不復存在了。也正因為如此,道家徹底的從一個哲學學派轉變為宗教派別。

其實,中國的思想文化也真是在六朝至隋唐時期發生了一個大轉折,這就是從哲學到宗教,然後又從宗教到哲學復歸的轉折。南北朝時期,以「六家七宗」為代表的般若佛學盛行,發展到隋唐時期,演變形成眾多的佛教派別,如三論宗、唯識宗、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等等,從而形成教派林立,經典眾多,高僧輩出,佛學盛行的局面。因此近代以來講隋唐哲學或思想史,一般都以「隋唐佛學」為主,很少涉及其它。道教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受到李唐王朝的扶持而走向巔峰。

道教演變的第五階段:修仙煉丹

接下來,道家思想文化發展的第五個階段就是宋元道教內丹心性之學。所謂內丹,實際是一種以中國傳統文化「三教合一」為背景的特定的身心修煉方法。它的修煉方式和理論構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戰國秦漢以來流傳的「神仙煉養」方術,老莊的「清靜無為」的精神境界,儒家的「正心誠意」功夫,佛教禪宗以「明心見性」為特徵的心性思想。內丹家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如果將人的身體做為鼎爐,以人的精、氣、神為藥物,把人的內在道德修養作為必備條件,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過程,就可以逆自然之易,奪造化之功,返本還源,煉成金丹,復歸虛無之道。

道教內丹學的終極目標是煉丹成仙,這是一種宗教的信仰,然而貫串其中的融匯了儒家和佛學的道教心性學思想,這時候的道教已經徹底的轉變為了一個宗教學派。

(麥大麥)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5 16: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