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8-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69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38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祖師爺老子
老子為春秋時代的思想家。道教將其神化,奉為祖師。相傳著有《老子》,即《道德經》。他生活的時代,先秦時眾說一致。《禮記》和先秦諸子書或稱他"老聃",或稱他"老子"。《禮記•曾子問》載孔子語"吾聞諸老聃"云云,說明老子與孔子同時但稍前於孔子。但自西漢司馬遷為老子作傳持存疑的態度時起,至今學術界對於老子其人其書的年代以及姓氏等等,看法仍有分歧,茲不細述。至於籍貫也有異說。
但漢代以後,一般都認為老子是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並在此地設其廟祀。
老子的生平事跡,先秦書僅有零星記述,其中如《莊子》記老子之死,前人以為寓言。比較可信的是有關孔子問禮於老子的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稱孔子至周問禮於老子,老子答曰:"子之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事後,孔子盛讚老子其人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見周衰,於是離去,至關(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著書上下篇五千餘言,言道德之意而去,莫知其所終。大體上說,老子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
一般認為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他的思想以"恆無名"之"道"為核心,以動反、用弱為法要,以清靜自然、返樸歸淳為旨歸,兼有治國和治身兩大方面內容。不過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講的"道家"實包括"有法"與"無法"兩大派;
《漢書•藝文志》敘道家學說,也區分"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與"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兩種情況。前者指戰國黃老學派,後者則為後人所說老莊道家。老子本反對法令,而申不害、慎到、韓非等皆學黃老道德而主於刑名法術。莊子以放任的態度解說老子的思想,韓非則以權勢的法家觀點闡釋、批評《道德經》,作有《解老》《喻老》篇。戰國時代,由老子的某些思想結合刑名法治觀點而形成黃老之學。西漢初,黃老之學盛行,陳平、張良、蓋公、曹參、吳公、王生、黃子、張釋之、司馬談等人皆治黃老術,統治者也奉行黃老清靜因循之治。西漢時代還出現了專門解說老子思想的著作,見錄於《漢書•藝文志》就有《老子鄰氏經傳》《老子傅氏經說》《老子徐氏經說》和劉向的《說老子》;
成帝時蜀隱士莊遵(即嚴君平)著有《老子指歸》,京兆長陵人安丘望之著《老子章句》。
道教形成於東漢中期,它主要源於上古巫術神道和戰國秦漢方仙道,但並非與老子毫無關係。道教以老子為祖師,這是因為:
第一,老子書中本有清靜寡慾、養神致壽之理。這也是黃老之學的一大特徵,故司馬談特別提到道家的"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必"先定其神",而後"有以治天下"。①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五正》也說,要"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後及外人"。這在闡發老子思想的《淮南子》等書中有更明顯的體現。莊遵進而指出:"游心於虛靜,結志於微妙,委慮於無欲,歸指於無為,故能達生延命,與道為久。"②《史記》又稱"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表明老子身行其修道致壽思想。即使相信《莊子》所言,非"不知所終",據今人馬敘倫《老子校詁》考證,"孔子五十一歲見老子,為周敬王十八年(前502),蓋已八九十歲",也是長壽者。這些都與道教貴生之旨相吻合。《老子》書中又有"穀神不死"等語,極易被作宗教化的解釋:修道成仙。
第二,任何比較成熟的宗教都有比較完備的宗教哲學和道德規範,而巫術或神仙方術都缺乏這方面內容,只有老子既具本體論和宇宙論,又有慈善、謙退、儉約、清靜、質樸、寡慾等等道德主張,可以作為道教據以成立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採用極富感染力的韻語形式,又不失其思辨色彩,西漢時就被視為"經"。其文句洗鍊、含蓄,便於作多種解釋。
尤其是老子提出那玄奧的、不可言說的"道"是無始無終的、絕對的大全,就給道教修煉提供了終極的價值目標和精神支柱,它符合追求肉體的或精神的永恆存在的需要。
第三,推崇老子並非始於道教,《莊子•天下》篇中尊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而《莊子》對真人的描寫原帶有神化色彩。神仙家最早託名黃帝。老子素與傳說中的黃帝並列,合稱"黃老",威信極高,其地位在孔子之上。故至晚在兩漢之交,老子也被仙化和宗教化。例如,《莊子•寓言》篇說"老聃西遊於秦",西漢末劉向把老子收入神仙傳記,說:"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③云云,實為後世"化胡"說張本。至東漢初,桓譚《新論•祛蔽》又有"老子用恬談養性,致壽數百歲"這種誇張之說。
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又說:
"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④,將老子等同為先天地而生的神靈之"道"。與此幾乎同時,讖緯書中有《老子讖》,表明已將老子視為宗教預言家。
就歷史的連續性而言,道教乃順應這種仙化和神化老子的趨勢,故東漢早期道教概稱"黃老道"。其時,崇尚神仙道術之人,均將老子當作神仙。桓帝延熹八年(165),陳相邊韶作《老子銘》,謂老子"當幽王時三川實震,以夏殷之季陰陽之事鑒喻時王"。"世之好道者觸類而長之,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P(升)降升(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犧、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⑤
儒家尊崇孔子,道教自創教始便祖述老子,主要是為了跟儒家相抗爭。例如,據信為張魯所作的《老子想爾注》貶斥儒家為"大偽","其《五經》半入邪"。又注"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說:"道甚大,教孔丘為知;後世不信道文,但上孔書,以為無上;道故明之,告後賢。"正如前輩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佛教初入中國,常自附於黃老神仙方術,當時社會上流傳"老子入夷狄為浮屠"⑥之說,原非道士有意貶抑佛教。
但晉代以後佛教大盛,道教徒堅執"老子化胡"說,則是為了同佛教相抗衡。
道教奉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其教法或經書多託言太上老君降授,對於老子也有種種神奇的傳說。《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抱朴子內篇•雜應》繼說:"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陽,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云為衣,重疊之冠,鋒鋋之劍,從黃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窮奇,後從三十六辟邪,雷電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於仙經也。見老君則年命延長,心如日月,無事不知也。"《神仙傳》《玄妙內篇》《高上老君內傳》等並雲老子從李母左腋而生。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神化老子的經書、仙傳不少,經書以《太上老君開天經》《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老子化胡經》等為代表;紀傳中影響較大者有託名尹喜作的《高上老君內傳》、唐尹文操撰《太上老君玄元皇帝聖紀》、北宋賈善翔撰《猶龍傳》、南宋謝守灝撰《混元聖紀》等。當然,老子雖為道士所共奉,但在道教各派中的地位卻略有等差。例如,在南天師道的神仙系統中,太上老君僅次於太清玄元無上三天無極大道,而上清、靈寶派則將太上老君排名於元始天尊(上清派稱"元始天王")和太上道君(即靈寶天尊,上清派稱"太上高聖玉晨大道君")之後。上清派還有一位上清金闕後聖九玄帝君(上清派道書《靈書紫文》即全稱《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姓李,簡稱"後聖李君"。在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這位金闕帝君排在第三中位,謂"壬辰下教太平主"。另有老聃,排在太極右邊後位。而太清太上老君則降在第四中位,為太清道主(上清派稱舊天師道為"太清家")。北魏道士寇謙之也聲稱太上老君授其道經而創北天師道。諸派之中,樓觀道尤推崇老子,大倡"化胡"說,對老子在唐代地位的上升起了推進作用。
歷代帝王崇奉老子,初立廟祠祀,後又專設道宮,加號冊封。漢代始立祠(一說始於秦)。東漢延熹八年(165),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縣祠老子,次年又親祠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至唐代,對老子尤加崇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人吉善行聲稱曾於羊角山面見老子,並要他:"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⑦高祖乃立廟於其地。太宗即位後,詔稱:"朕之本系,起自柱史"⑧,奉老子為其祖先。高宗乾封元年(666)二月至亳州謁老君廟,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升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詔加號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次年親至亳州真源縣朝謁太清宮,奉上冊寶。此封號在道教中沿用至今。唐玄宗時以二月十五日為老子誕辰,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四月,又詔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為貞元節(一作"真元節")。此日至今為道教重大節日。
(悟元道人)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