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2
- 最後登錄
- 2024-1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3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62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心安何處——《金剛經》名句賞析之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蓮寺
人生猶如一隻時鐘,心如鐘擺。一顆未經修煉的心總是擺蕩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為過去而懊惱悔恨、耿耿於懷;為將來而胡思亂想、憂心忡忡。人總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過去,一下擔心未來,就是無法安住於眼前當下。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當下這一念,才是最真實的人生。經過修煉的心不住於過去與未來,只專注於當下這一念,把精力集中於眼前的工作。珍惜當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豐富了,但是好像人們都生活得很不安:才貌雙全的女子卻找不到如意郞君,心中不安;結婚後經常為小事爭吵不休,心中更加不安。沒有小孩時心中不安;有了小孩後擔心子女會學壞,心中更加不安。沒有錢心中不安,玩命去掙錢;有錢時心中更不安,擔心被謀財害命、綁架、生意倒閉等。沒有出名時心中不安,擔心別人瞧不起;有了名後心中更不安,怕失去自由,甚至沒有私隱可言。沒有權時心中不安,受人欺壓;有權時心中更不安,整天疲於應酬,說話做事更要處處小心……世間令人不安心的因素很多,「有住生心」是根本原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是對治當今人心不安的良藥。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原本出自《金剛經》。五祖弘忍單獨為慧能講《金剛經》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處,慧能豁然大悟,悟入聖者的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僅是《金剛經》的要旨,更是大乘佛教安心法門的心要,很難為常人所理解,《六祖壇經》對此有如下評說:「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贊嘆,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下文從理論和實踐層面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期盼對心有不安的人有所幫助。
無住生心,心無罣礙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可是,許多年過去了,美夢並未成真,反而添了新的憂愁。前途未卜,心有不安,就去向一位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很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能做的事,進步飛快……
人生就如登山,每個人都在前行的過程中不斷地往袋子里累積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你的名譽、地位、權利、財富、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很多人只知道一味地往自己的袋子里堆積東西,而不知道放下,以至於身心俱疲。人們之所以玩命積累身外之物而不願放下,緣於一種錯誤的知見,即世界萬物都是真實不虛的。人的本性是對已獲得的身外之物不願放下,於是功名、事業、財富、子女……樣樣都抓在手中。放不下不公平的人和事,活在不平、痛苦與挫敗感中,心生憎恨;放不下犯過的錯誤,活在自責的陰影中,心生悔恨﹔放不下成功與榮耀,活在自滿的妄執之中,心生我慢……不安之心由此生起。
《金剛經》開宗明義,針對因執有迷空而心有不安的眾生,須菩提單刀直入,向佛陀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壇經》以「於相而離相」來降伏我們執相的虛妄心。《金剛經》則有如下解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人也不過是天地間匆匆的過客,怎能永恆地留住自己喜歡的東西?天地間萬物,人只有暫時的使用權,哪有永恆的所有權?一個人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皆緣生緣滅,看透自我、苦樂、名利、美色等世間萬物之心便會生起,這樣就能逐漸明白凡事不必過於執著,應以隨緣的心態做事:順境時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機緣去成就事業,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時坦然地面對、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種困苦,依然能笑對人生,活得輕鬆、自在。如此,無論順逆境,一個人都能坦然面對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甚至生死,隨緣而行,無住生心,便能領悟人生的大智慧。
三心不可得,活在當下
在《金剛經·究竟無我分第十七》中,須菩提再次向佛陀發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比對本處的「雲何應住」與《金剛經·善現啓請分第二》的「應雲何住」,兩處字數一樣,但詞序不同。上文提及的「應雲何住」,其重點是從理論上認清世間萬物皆緣生緣滅,空無自性,無一法供人們去執著;而 「雲何應住」的重點是對已降伏其心的人如何實踐「無所住而生其心」,其要旨是—三心不可得,活在當下,以安其心。
唐代德山宣鑒禪師肩上挑著他辛苦多年註解的《金剛經》,一路上風塵僕僕,四處尋師印證。長途跋涉,令他又飢又渴。無奈之際,瞧見路邊有一位賣餅的婆婆,便急忙上前,想買一些餅充飢。誰知婆婆語帶挑釁俏皮地說:「我有一個問題,您若能幫我解答,點心便贈與您,分文不取;若答不出,您不但買不到我的點心,而且得親手燒掉您肩上挑的書。」禪師心想,這賣餅婆應該不會有什麼過人的見識,於是爽快地答應了她的要求。賣餅婆問:「您想買我的餅當點心,但《金剛經》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皆不可得’,既然心不可得,那請問你如何‘點心’呢?」禪師一時語塞。
不意賣餅婆有此一問,德山禪師當下悟到:沾沾自喜於苦心多年寫成的《金剛經》註解,這是心「住」於過去;四處找人認同自己的觀點,這是心「住」於未來。而「心」的特點是念念不住、剎那生滅,根本無法停留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一刻,哪裡能找到一顆常住不變的心去「點」呢?《六祖壇經》因而指出安心法門是:「念念之中,不思前境;於諸法上,念念不住。」
兩只舊鐘的故事有助於我們理解「三心不可得,活在當下」的真實含意:
兩只舊鐘,一把年紀,還「滴答」、「滴答」地工作報時。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被放在了兩只舊鐘之間。一隻舊鐘邊走邊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真有點擔心,一年要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你吃得消嗎?」「天哪!三千二百萬次!我怎辦得到?」小鐘驚叫起來。另一隻舊鐘鼓勵道:「別聽它嘮叨。不用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嘟嚷著,將信將疑道:「好吧!我就先試試看。」每一秒,小鐘就「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平安地擺完了三千二百萬次!
人生猶如一隻時鐘,心如鐘擺。一顆未經修煉的心總是擺蕩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為過去而懊惱悔恨、耿耿於懷;為將來而胡思亂想、憂心忡忡。人總是活得很累,一下懊悔過去,一下擔心未來,就是無法安住於眼前當下。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當下這一念,才是最真實的人生。經過修煉的心不住於過去與未來,只專注於當下這一念,把精力集中於眼前的工作。珍惜當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平常心才是道,讓生命的時鐘在每一秒的「滴答」聲中從容走過,心自然會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