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7-8-11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44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172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逼得劉邦貼本嫁女兒,又被漢武帝爆錘的匈奴,到今天是哪個民族?
2021/09/05 來源:文史趣味談
匈奴這個族群,從戰國到五胡十六國的這六七百年裡,一直是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
最牛逼的冒頓單于,曾逼得漢高祖劉邦這個猛人,也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給了女人,還給巨額的陪嫁。對西漢前幾位皇帝來說,匈奴總是伴隨著殺戮、血腥、勒索和恫嚇。
那麼如今,匈奴這個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司馬遷《史記》中有關匈奴的記載,最早是在公元前318年,這是個起源於黃河以北陰山山脈的遊牧民族群體,大致活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一帶。
這時候的中原大地,正是戰國七雄合縱連橫,打得熱火朝天的時代,各個諸侯國今天嫁女兒做親戚,明天就翻臉奪你家土地、人口。
類似內部混亂的歷史關口,往往是外部勢力乘虛而入的時候。
匈奴是草原民族,生活物資匱乏,總少不了隔三岔五出去搶劫補貼家用,看到中原亂成一鍋粥,自然就想著南下撈一票。
沒料到,匈奴人的開局第一腳,踢到了趙國這塊鐵板上,被名將李牧大破了十餘萬軍隊。
而此時的趙國,還是被秦國在長平之戰一口氣滅了45萬生力軍的狀態。
可見這時期的匈奴,實力並不算很強勁,不僅碰不過半殘的趙國,就連在北方東胡、月氏等遊牧群體跟前,也處於下風。
打了敗仗的匈奴,重新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了北方,開始了對草原遊牧群體的兼併戰爭。
這個兼併的過程,大致稍晚於秦統一六國的時間。秦始皇前腳滅了六國,後腳就拍蒙恬率兵30萬北擊匈奴,「卻匈奴七百里」,隨後構建起了專門防禦北方胡人的萬里長城。
等到冒頓單于統一北方草原,中原已經進入了新生的西漢王朝。
三年滅秦之戰,中原綜合實力降了一截;四年楚漢相爭,中原綜合實力又降了一截。這時候劉邦再跟冒頓來一場硬碰硬,直接就吃不消落下風了。
此後,漢朝勤練「內功」,文景之治發展經濟、壯大軍事,到了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一頓爆錘,將局面完全扳回。經過幾十年的連打帶削,匈奴內部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朝稱臣,在河套地區居住,而北匈奴繼續居於漠北。
東漢時期,北匈奴經歷了內亂、天災、外族入侵,實力大不如前,直到被竇憲補上最後一刀,迫使北匈奴西遷。
歸附於漢朝的南匈奴,期初在河套地區也不老實,時不時搞個叛亂。直到曹操憑藉強勁武力當後盾,將南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陝西、山西、河北一帶。
從此,南匈奴也終結了。
之後這五部匈奴開始與漢族雜居,出現了「關中人口百餘萬,戎狄居半,漢匈雜居」的人口結構。這些南匈奴人也開始融入農耕文明,褪去了遊牧民族的特色。
不過,在西晉八王之亂時,匈奴貴族出身的劉淵乘勢而起,建立了一個叫「漢」的政權。
最初,劉淵以漢朝繼承人自居,拜的是劉備和劉禪。但等到劉淵的養子劉曜即位,自我感覺腳跟站穩了,就又認祖歸宗供奉起了冒頓單于,國號也從「漢」改成了「趙」。
後來劉曜手下的大將羯族人石勒自立,建立了「後趙」政權,反手把劉曜的「前趙」這個匈奴政權給滅了。
另外,十六國中還有個胡夏政權,創始人是鐵弗匈奴部人赫連勃勃,但這個政權也沒傳承多久,到了第二代就被勢頭正盛的北魏所滅。
匈奴政權的曇花一現,是五胡十六國那個混亂局面下的常態,除了鮮卑人撲騰得比較久,另外三胡:羯、氐、羌,都是露頭沒多久就被打下。
經過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多次分裂,匈奴已經融入到了各個民族當中,再難獨立區分出來。
到了隋唐時期,李世民更是直說「胡漢視之如一」.
因為他本人的鮮卑鮮卑血統就占了一大半,所以就更不會去刻意強調胡人、漢人的差異了,否則李唐皇室的屁股根本沒法坐穩江山。
南匈奴徹底融入了漢族大家庭,接下來繼續說說北匈奴。
在被竇憲擊敗之後,北匈奴大部分西遷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又繼續和東漢軍隊交戰幾次,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就繼續西遷到了康居國。
此後,這支匈奴殘部一路西進,經過幾代的休養和壯大,竟然開啟了席捲歐洲的戰爭,將整個歐洲大陸攪成了一鍋粥!
匈奴人先是在東歐呆了較長時間,接著把今天德國境內的哥特人,給擠壓到了西羅馬帝國境內,直接導致西羅馬也出現了魏晉時期的民族雜居局面。
緊接著,匈奴人的強悍首領阿提拉橫空出世,直接幹得西羅馬帝國只剩最後一口氣。
儘管因阿提拉的猝死,匈奴陷入分裂,西羅馬帝國緩過氣又續起了命,但因匈奴人擠壓生存空間而進入境內的哥特人,最後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將歐洲帶入了黑暗的中世紀時代。
匈奴西遷後,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河中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吐火羅斯坦),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即是白匈奴。這群人也就融入到各個國家的各個民族中去了。
其中,尤其是匈牙利人,連國名都和匈奴有關,被認為是匈奴王阿提拉部族的後裔。
但是從遺傳學角度,因為長期被歐洲其他民族的血統稀釋,他們和古代匈奴人的基因早已相差甚遠。
北匈奴還有一小部分沒有西遷,他們其實就是和之前提到過的鮮卑人融合了。據說鮮卑的呼延、慕容兩姓,就是匈奴人融入鮮卑後演化而來的姓氏。
而後來的蒙古人,很多都是拓跋鮮卑部的後裔,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也繼承了一些匈奴人的血統。
至於漢人裡頭,「劉」這個姓氏,肯定有部分是包含匈奴血統。因為漢朝在接納或收服匈奴人時,往往會給部族首領賜國姓「劉」,表示恩寵和拉攏。
這也是劉淵明明是個家族譜系清晰的匈奴人,卻要建什麼「漢國」、拜劉備、劉禪為先帝的原因。
在劉淵看來,他這個劉姓是正兒八經漢朝皇帝給的,他就是漢朝的皇室,是有資格繼承漢朝的皇位的。
還有姓「趙」的匈奴人,估計也大有人在。匈奴人也有敬服強者的傳統,因為被趙國人狠狠地打敗過,所以很多匈奴人漢化後,就改成了趙姓。
漢武帝時代,就有一個匈奴核心決策層的大人物叫趙信,權力大到能主導對漢政策的戰與和。歷史上有名的蘇武,就是在出使匈奴時,因副使張勝參與到了刺殺趙信的謀劃中,才被牽連在貝加爾湖邊上放了十幾年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