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5-21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911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801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曹魏六大「右將軍」,一位投靠蜀漢,一位是司馬懿之子!
2021/09/05 來源:情懷歷史
右將軍是一個始於戰國時期的官職。東漢時期,右將軍和左將軍、前將軍、後將軍並稱為四方將軍。彼時,四方將軍的地位,要在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官職之下,也即是一個地位相對較高的武將官職。到了三國時期,右將軍得到了廣泛的冊封,比如公元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的時候,就將張飛冊封為右將軍。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曹魏,歷史上共有六位右將軍。
第一位右將軍是樂進
樂進出自兗州之地,早在東漢末年,樂進就開始跟隨曹操了,也即在曹操之前,樂進沒有為其他主公效力。興平元年(194年),樂進從擊呂布於濮陽,張超於雍丘,橋蕤於苦縣,都是先登陷陣而有功,封廣昌亭侯。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荊州尚未歸附,樂進被遣屯軍於陽翟。後來,從平荊州,留屯襄陽。
赤壁之戰後,樂進先鎮守襄樊,抵擋了關羽的進攻。比如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樂進與關羽交戰於青泥(青泥,位於湖北省鍾祥的東部),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樂進擊退關羽、蘇非。
公元215年,樂進、李典、張遼一起鎮守合肥,擊退了率領10萬大軍的孫權,這就是著名的逍遙津之戰。大約在這場戰役後,樂進被曹操冊封為右將軍。公元218年,樂進去世。由此,在曹魏五子良將中,樂進是最早去世的。正始四年(243年),樂進從祀於曹操廟庭。
第二位右將軍是徐晃
東漢末年,徐晃曾跟隨楊奉作戰。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和呂布誅殺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破長安城,殺王允等人,後來李傕和郭汜又互相攻擊。徐晃說服楊奉護送漢獻帝東入洛陽。漢獻帝渡河至安邑時(今山西夏縣北),封賞保駕有功人員,徐晃封為都亭侯。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在河內太守張楊、興義將軍楊奉等人的保護之下,回到了洛陽。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後,徐晃開始跟隨曹操,參加了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南郡之戰、渭南之戰、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眾多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關羽包圍了襄樊,曹仁難以抵擋,於是向曹操請求支援。對此,曹操派出于禁、龐德去支援襄樊,結果關羽水淹七軍,俘獲于禁,斬殺龐德,迫使曹操都差一點要遷都了。
當然,在徐晃前往襄樊後,成功阻擋了關羽,再加上後來孫權派遣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最終兵敗被殺。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即位,徐晃被冊封為右將軍。在孟達歸降曹魏後,徐晃還和孟達、夏侯尚一起進攻蜀漢的上庸等地。
公元227年,徐晃去世。徐晃治軍嚴謹,令行禁止,當時諸軍雲集於摩陂,曹操案行諸營,不少士兵出陣圍觀,唯有徐晃部下軍營整齊,將士駐陣不動。曹操感嘆道:「徐將軍可謂有周亞夫之風啊!」
第三位右將軍是張郃
張郃,字儁乂,是冀州河間郡鄚縣人。東漢末年,黃巾之亂爆發,張郃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戰爭,並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初平二年(191年),韓馥出讓冀州後,張郃效力於袁紹。在攻打公孫瓚時,張郃立下了不少戰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後,張郃背叛袁紹,歸降了曹操。自此之後,張郃長期鎮守曹魏的西線地區。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登基稱帝,張郃被冊封為左將軍。
公元228年,張郃轉任為右將軍。在這一年的街亭之戰中,張郃擊敗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因為立下了戰功,張郃又被魏明帝曹叡晉升為車騎將軍。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公元231年,司馬懿要求張郃追擊蜀漢大軍,結果張郃遭到了諸葛亮的埋伏,所以丟掉了性命。張郃用兵巧變,善列營陣,善估形勢,善用地形。蜀軍自諸葛亮起,皆忌憚張郃。所以,張郃的陣亡,自然是曹魏的一大損失了。
第四位右將軍是夏侯霸
作為曹魏宗室,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眾所周知,在公元219年的定軍山之戰中,夏侯淵被黃忠斬殺。所以,夏侯霸一開始是比較痛恨蜀漢的。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睿託孤於曹爽和司馬懿,夏侯霸受到曹爽的重用。正始五年(244年),魏帝曹芳任命夏侯霸為討蜀護軍、右將軍,進封博昌亭侯,並讓他屯軍隴西。同年,夏侯霸代替夏侯儒擔任征蜀護軍,屬於征西將軍所統率。
但是,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得知這一消息後,夏侯霸擔心會遭到司馬懿的加害,所以離開曹魏,投靠了蜀漢。早在建安五年(200年)時,夏侯霸的堂妹夏侯氏外出打柴時被蜀漢重臣張飛發現,張飛娶其為妻,生下的女兒成為了後主劉禪的皇后。
所以召見夏侯霸時,劉禪寬慰他說:「卿的父親是自己在交戰之中陣亡的,不是我的先輩親手殺的。」又指著自己兒子說:「這也是夏侯氏的外甥之後。」夏侯霸於是在蜀漢得到重用,被任命為車騎將軍。
夏侯霸投降蜀漢後,蜀漢大將姜維詢問夏侯霸說:「司馬懿既已把持魏國大權,你看他會不會有征伐別國的企圖?」夏侯霸說:「他正在經營整理內部事務,還顧不上對外征伐。但有一個叫鍾會的人,年紀雖輕,如果執掌大權,將是吳、蜀兩國的憂患。」在此之後,夏侯霸還跟隨姜維北伐中原。不過,夏侯霸最終的結局,沒有明確的記載,也即屬於下落不明的情況。
第五位右將軍是司馬伷
司馬伷是司馬懿第三子,也即是司馬師、司馬昭同父異母的弟弟。正始(240年-249年)初年,司馬伷被封為南安亭侯。他年輕時就有才名聲望,最初擔任寧朔將軍,負責監守鄴城的魏室王公,以善於安撫開導著稱。經屢次升遷任散騎常侍,進封東武鄉侯。
景元三年(263年),司馬伷被拜為右將軍、兗州刺史。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司馬懿篡奪大權後,他所在的家族,自然都在曹魏獲得了較高的官職,這有助於鞏固司馬懿家族的地位。
泰始四年(268年)二月,司馬伷入朝任尚書右僕射、撫軍將軍。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司馬伷與眾將奉命伐吳,率軍數萬兵出塗中。太康四年(283年),司馬伷病重,司馬炎賞賜他各種物品,又派侍中詢問病情。五月初一(6月12日),司馬伷去世,終年五十七歲,諡號為武,所以被稱之為琅琊武王。他臨終時上書,請求把自己葬在生母伏太妃陵墓的旁邊,又請求把封國分給他的四個兒子,晉武帝司馬炎都允許了。
第六位右將軍是孫歷
最後,西晉取代曹魏的前夕,孫歷也曾擔任右將軍這一官職。不過,因為史料記載的匱乏,孫歷的生平事跡和最終結局,都沒有明確的說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