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媽祖稱號看人神關係
無論歷朝對媽祖封號為何,民間顯然並未以官方正式「封號」,如天妃、天后來稱呼祂,而是以「家人」般的稱謂,比如暱稱「娘媽」、「媽祖」、「媽祖婆」、「婆仔」、「聖母」、「姑婆祖」等,意圖讓人神關係從神靈與凡人的對應,轉化為「親情倫理」關係,這種關係的建立,正是媽祖信仰常民化的表徵,民眾顯然未將媽祖視為高高在上的「天后」,而是將媽祖當作家人般親密。
南投縣竹山鎮連興宮二媽相傳為當地社寮地區陳姓女子飛昇就任
媽祖是臺灣民間最普遍的稱呼,將兩字分拆來看,即意指媽媽、祖母、祖先,在清趙翼〈陔餘叢考〉裡有段極有趣的記錄:「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恐稽時刻。媽祖云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顯然,稱「媽祖」不僅是基於一種親近性,在遇到危急事情,呼叫媽祖與呼請天妃的救助效果截然不同。
也常有人謂「媽祖婆」、「婆仔」,婆是對年長婦女的稱呼,並非平輩或晚輩,對較為陌生者會稱「阿婆」。當然,婆也有婆婆之意,婆婆是女子婚後對夫婿母親之稱謂,亦為婦女在夫家最親密的女性長輩,稱媽祖為「婆仔」而非「阿婆」,是將媽祖看成自家母親、祖母、婆婆,人神之間比較像是家人,而非神聖、高貴的神明。
除了「婆」的稱呼,也有人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姑婆是祖父之姐妹,姑婆祖則指曾祖父之姐妹,皆屬女性長輩。臺灣各地林氏家廟、宗祠多有配祀媽祖,稱媽祖為姑、姑婆、姑婆姐,是基於媽祖也姓林,將媽祖視為「本家人」奉祀。有趣是,媽祖是林氏宗親、女兒,並非林氏始祖,再偉大也不能僭越林姓祖先,因此許多林氏宗祠裡,媽祖經常被供奉在左右偏位。對林氏宗親而言,也常有謂「姓林的媽祖顧子孫」之俗諺,意謂著媽祖將會特別照顧林姓子孫,強調林姓與媽祖同宗之血緣關係,當然就比一般信徒與媽祖更為親密。
聖母、天上聖母是信徒對媽祖較尊崇的稱呼,意指神聖的母親、在天界的母親。正如天主教的「聖母」,基督教的「天父」,是「神聖」、「超越」的媽媽。凡人在人世間有生母,生我、養我、教我,在天界則有另一位聖潔的母親,永遠護佑她在人間的孩子,故曰「天上聖母」。
「天上」有別於世俗、人間;「聖母」則強調其神聖性。人間的母親是凡人,能力有限,天上的母親則具有神力,可以庇佑兒女。信徒將媽祖當作在天上、神界的母親,彼此關係更加密切,母親愛子女是出自天性,媽祖庇佑子女也是自然之事。對媽祖信徒而言,天上的聖母就如同人間的母親般,永遠眷顧著她的兒女。
來源:民俗亂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