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別再只用深淺焙來想像酸度!咖啡豆種和不同處理法都會影響
為什麼mojo的豆子,幾乎都不標示烘焙度?
假如把標籤上的資訊,比擬作摩托車上的儀表板。烘焙度而言,就像是轉速錶:一個你會想要知道,但是,就算不知道,車還是可以騎得好好的。儀表上有顯示轉速,你還是會想瞄一眼,但是沒有,好像也沒問題。這時候,你可能在納悶了:「轉速錶到底洗三小?」我就說吧,不懂轉速,你還是在安全騎車,不是嗎?
只看烘焙度已經不夠用
烘焙度,你總是會想要知道。儘管購買前看風味描述大概也可以知道咖啡豆味道,但是就算知道了烘焙度,也沒什麼壞處,更添加了專業的氣場。咖啡豆標籤上標示烘焙度是沒什麼困難,只是如同前面幾篇文章所說,咖啡豆處理法跟口味表現,跟以前很不一樣,所以很多你對咖啡豆選項的評估依據,可能得有所改變。
消費者大多在意酸度,但豆種不同會讓烘焙度判別失準
我們發現80%的消費者,在挑咖啡的時候,會以「酸或不帶酸」或是「這咖啡有多酸」當作購買依據。加上咖啡豆的品種與處理法,都變得變得比以往多元,光靠標示烘焙度,已經無法精確跟消費者說明咖啡豆的呈現風格。比方說,巴西,就算炒到中淺焙,果酸跟花果香通常還是非常薄弱,走堅果調性居多。那假如標示中淺焙,在消費者在選豆的時候,很可能因為「中淺咖啡豆會帶酸」的基礎想法下,挑錯咖啡。反過來說,像肯亞,明明炒到中烘焙,但是卻還是可以有十足的明亮感。
另外像是慢發酵日曬、低發酵日曬、長時間發酵水洗、或厭氧處理等等,處理法日新月異,風格迥異,也會讓消費者容易熟豆的外觀造成誤判,靠標示烘焙度,反而容易誤導。比方說,衣索比亞日曬或重發酵的日曬與蜜處理銀皮殘留的發酵果膠,會讓烘焙好的咖啡外觀看起來會較黑。某些水洗,像是肯亞也是。當這些咖啡豆,拿去做烘焙度測量時,視覺感卻比較深色。
mojo coffee提出新式「風味指標」,跳脫過往烘焙度的判別標準
mojo就算要標示咖啡豆外觀的烘焙度,最後可能也無法變成您挑選到喜歡風味的依據,反而可能造成「明明就是中焙阿,為何標示淺焙呢?!」或者是「喝起來明明就是充滿花果香,為何看起來這麼深?」的疑惑。與其被烘焙度搞得七葷八素,不如讓我們直接告訴您,這款豆子喝起來應該要是什麼樣貌。這也是我們讓口味風格與烘焙度脫鉤的原因。
為了讓各位能夠更快速挑選到喜歡的咖啡豆,我們在包裝與說明裡,安插了一個神秘數字:風味指標,也稱Flavor Indicator,或簡稱FI。風味指標越高咖啡越酸,越低咖啡越不酸。可以以FI=50為界線,50以上,多少會帶一點果酸感,而數字越大,口味會越是明亮、果酸感更強烈。49以下的,可以歸為焦糖堅果系列,數字越小,口味則越深沉。
以「綜合豆」來說,目前架上最深沉的咖啡,是FI=10的黑貓骨頭重火烘焙綜合,大家最愛的mojoblend落在40;最明亮、果酸豐富的,則是風味指標為75的Candy Bar Blend。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標示四款該款咖啡裡頭容易可以感受到的四種風味。當然我們可以寫更多,但是標示出來的那一長串小風味,很可能因為時間因素、萃取環節改變,而消失。所以這四款風味,也是您挑選豆子的好依據。
另外,假如您想要有一個更快速選擇咖啡豆的頁面,咖啡豆總表:https://mojocoffee.com.tw/all_list.php
這個列表也可以做各項目的排列,比方說品名、採購數量。當然最好用的就是風味指標排序,您可以由高到低、或者低到高排列。讓大家可以快速一次看完、選到商品種類。
【mojocoff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