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古之博大真人文始派創始人尹喜與老子及其主要修道思想
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復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天水市東伯陽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稱「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 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 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 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 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 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列他傳》曰:關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內學星宿,服精華,醫隱德仁行,時人莫知。老子西遊,喜先見其氣,知真人當過,後回物色而跡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為著書。與老子俱之流豆沙之西,服巨勝實,莫知其所終。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尹真人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冊金文,號文始先生,證位為無上真人,玉清上相,為天府四相之一。賜紫芙蓉冠,飛青羽裙,丹得綠袖,交泰霓裳,羅紋目黃級,九色之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統領八萬仙士。元順帝至元三年(1266)加封文始尹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道教派別之一「樓觀道」奉為祖師。
關尹在道教中地位崇高,常配祀於老子側。《古今圖書集成》載「時人莫知老子西遊,關尹喜見紫氣,知有真人當過,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於是,關尹執弟子 禮,向老子請教,老子亦知其奇,應其所求,著道德經五千餘言,留傳世上,並盡傳關尹以內外修煉之法。後隨老子「俱游流沙,莫知所終」。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 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託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 「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 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關尹自著《關尹子》九篇,《漢書•藝文志》有載。原本已佚失,今本《關尹子》也稱《文始真經》,南宋時期始見於永嘉孫定家,一說疑系托作。
道家文始派開山祖師
文始派,稱尹喜派或樓觀道。分支又有猶龍派,隱仙派,歷史記載隱仙派源於老子,後由老子傳關尹子﹙喜﹚開派。
始祖:太上老君→二祖:文始先生(尹喜)、鬼谷子→三祖:麻衣子(李和)→四祖:希夷先生(陳摶)→五祖:火龍先生→六祖:張三丰
老子傳關令尹子﹙喜﹚開派,世言全真最大,文始最高,皆因文始派功法起點高,功法深奧難測。文始派以《道德經》《清靜經》《文始真經》為主經,要求悟性高,但明心見性極快,傳承完整。從煉神還虛開始,直接合於大道。
以「關尹子」尹喜為宗祖。關尹子名喜,曾為關令。老子西出時,因見紫氣東來,故而在迎接老子,老子《道德經》既是應其請而撰著者。後辭官職而跟隨老子,成立文始派,寫有《文始真經》,人稱「文始先生」。主張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盜天地虛無之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
教人無所有,無所為,無所執,虛之極而無之極,從而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一無所見,則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與天地,似契似離,同於大通,「渾入我,同天地」。
關尹子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譬如萬水可合為一水。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譬如萬火可合為一火。以我之魄,譬如金之為物,可合異金而鎔之為一金。
以我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魂,合天地萬物之魄譬如木之為物,可接異木而生之為一木。則天地萬物,皆吾精吾 神吾魄吾魂。何者死?何者生?」此為「合大造化於一身」之丹法,皆是煉神還虛之妙要。其下手在于澄心遣欲從而守一進而虛無。《仙學真詮》云:「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者,頓法也。今只須逕做煉神還虛工夫,直到虛極靜篤處,精自化氣,氣自化神,把柄在手,命由我造。煉神還虛一關,最簡易,最直捷。」
「煉神還虛」,很抽象,過程又很長,只有「泯思慮情識知意而一歸於虛無」和「渾人我,同天地」等原則性的指導,非師傅傳授,常人不易了解。當代道學大家蕭天石說:「道門丹道派中,以重陽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歷代修文始派者自當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
依據《道藏輯要•三豐全集》〈派考記•道派〉記載如下︰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文始,五傳而至三豐先生。雖然,老子之所傳亦甚多矣,其間傑出者,尹文始、王少陽,支分派別,各有傳人。
歷史記載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誌》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莊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為:「以本為精,經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
尹喜,澹然獨與神明居。」《呂氏春秋》謂:「老聃貴柔,關尹貴清。」東晉道都理論家葛洪對《關尹子》推崇備至。認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鑑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說。《關尹子》在《百子全書》列在道德經前,可見其書的份量了。
魏晉進梁湛所著《樓觀本起內傳》稱:歷代時君世主相繼在尹喜故宅樓觀台建廟立觀,召致幽人逸士度為道士。戰國秦漢間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軌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道士雲集樓觀,形成了中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的樓觀派,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周至樓觀台為中國聞名於國內外的道教叢林。
道教學說最早的傳播者
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為柱史,尹喜之為關,令仇生之仕殷,馬丹之仕晉,海蟾之仕燕,亦雖更仆,數求其名,昭史冊祀重典章者。」
尹喜與老子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傳說
尹喜出生於中國西北部甘肅省的天水。傳說他的母親有一次午睡時,夢見天掉下來在自己周圍旋轉,然後就懷孕了。尹喜出生時,他們家的周圍一下開了許多蓮花。尹喜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對天文學特別精通。傳說他在西部邊界做地方官期間,一次在觀察天象時,發現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不久,果然看見老子(也稱太上老君,道教的創始人)騎著青色的牛經過這裡。尹喜趕緊出來迎接,誠心請老子在這裡休息幾天。老子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就在這裡停留了幾天,並向他傳授了修煉的方法,還應他的請求,寫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經》。臨別時,老子跟他約定,100年以後在四川相會,然後就渾身發出金光飛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後,尹喜一面刻苦修煉,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寫成一部道教經典,還根據自己的體會寫了一部叫《關尹子》的書。100年時間到了,他就按照約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會,老子稱讚他的成就,並封他為無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尹喜墓
尹喜墓,位於老子故里太清宮東二公里處,S202省道從該地北側30米處通過。原墓占地1000平方米,高約9米,俗稱尹子孤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於50年代初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辭書,成為當時一大新聞。尹喜,又名關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賢大夫;周昭王23年,天下大亂,他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司馬遷記,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經與關尹子,後不知所終。因此,尹喜被稱為老子大弟子。同時又是《道德經》的傳世之人。道教奉為經典,稱《文始真經》。尹喜不忘恩師,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後葬於此,把自己的軀體留在這裡,讓自己的忠魂永遠守護老師誕彌之地,以示虞誠和報答五千言教誨之恩。尹喜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意義
尹喜是天水籍歷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賢名士,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五千言,是由他承傳。大型辭書《道藏•尹喜傳》、《水經注》等書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動在渭河中上游一帶,除了伯陽柏林觀、講經台等地之外,他們還去過秦州區的老君台、玉泉觀、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道寺與老子講經台相距約數里路,殿宇中祀尹喜聖像。尹道寺建築規模不大,殿前懸掛古聯一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頌《道德》」,對尹喜給予了歷史的精闢頌揚和評定。
(大道無名無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