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53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擺脫獨尊高山茶思維,茶改場要用智慧農業推廣平地茶種植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1-18 01:32: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擺脫獨尊高山茶思維,茶改場要用智慧農業推廣平地茶種植

臺灣茶葉一年產值上看1500億元,然去年臺灣茶葉種植面積降到史上新低11,700公頃,加上受極端氣候影響,部分茶區減產,今年茶菁收購價上揚四到六成。為幫助茶農面對缺工與氣候變化問題,茶業改良場表示,未來將推廣平地茶種植,擺脫過去獨尊高山茶的思維,並引進智慧農業的概念,以機械配合智慧軟體,協助臺灣茶農找出平地茶的新路。


推廣平地茶,並引進智慧化管理

行政院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出席茶業改良場主辦《臺灣茶產業研發論壇》指出,茶葉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特性,且較其它農產品具有較長的產品週期,可說是臺灣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產品。然而,根據茶業改良場資料,受人力老化與高山茶園逐年萎縮影響,全臺茶葉生產面積去年降至歷史新低,只有11,700公頃,剩不到全盛時期的三成。

茶業改良場場長李紅曦表示,臺灣每年平均進口約三萬噸的茶葉,其中有兩萬噸都用在罐裝茶、手搖茶飲等。李紅曦說明,這證明臺灣國內商品茶生產明顯不足,並沒有生產飽和的問題。目前茶改場推廣種植重點將放在平地,希望克服地形推動大規模生產,並運用智慧化系統管理茶園,配合機械採收,提高生產效率,未來能夠替代部分商用進口茶葉。

「我們希望透過精準管理讓茶芽長得很整齊,統一採收做茶品質才會好,講精準,也講效率。」茶業改良場茶作技術課課長蔡憲宗指出,為推廣平地茶園種植,目前已輔導部分茶農,使用人機協同的自動生產記錄系統、滴灌系統以及其它自動感測元件。茶農不用出門,在家就能掌握茶園的土壤狀況與水分。

蔡憲宗說明,茶園在戶外,不像溫室水果葉菜可以控制溫度跟水分,受氣候變化影響很大,尤其近年極端氣候寒旱明顯,部分茶區都有減產狀況。導入智慧化管理,就是希望用溫室概念來做戶外的茶園。他說明,目前日本、中國、東南亞等亞洲等國除了研發硬體機械輔助採收或製茶,尚沒有將智慧化軟體導進茶園生產管理,臺灣應該能算茶園智慧化生產研究的先驅。

蔡憲宗指出,推動智慧化管理在臺灣的困難,主要是各家茶園栽培面積太小,成本攤提不易,面積只要夠大,推動智慧化管理一定能賺到錢。他舉例,「台灣農林公司目前已在屏東著手經營500公頃的茶園,五年內預計年產量三千噸,一年淨利可以達到10億台幣。」蔡憲宗說明,平地茶葉具未來前景,並非大家刻板以為不如高山茶區,只要精準生產,平地茶葉仍是高經濟價值作物。他補充,目前臺灣平地種植的商用茶面積已有增加。

引進智慧化系統,可以輔助茶農精準管理茶園。圖為可以回傳紀錄溫度雨量風向等資料的農業氣象儀。


實地戰略,智慧化管理幫助產業永續經營

「滴灌系統成本比噴灌多一倍,但長久來看不會比較貴。」台灣農林公司茶業處經理鄧志民表示,比起噴灌系統一公頃建置成本20萬,滴灌系統要40萬,台灣農林公司投資500公頃滴灌系統就花了兩億。他補充,滴灌主要利用夜晚以電腦系統給水,減少蒸發,精準控制流量,可省下七成的水,同時控制肥料補給。而且系統感應水份充足就會主動停水,省去人力巡視。

鄧志民補充,台灣農林公司的茶園都配有土壤感測器,感測茶樹根系土壤水分的含量。「針對比較年輕的茶樹根系,30公分有感應器,比較老的茶樹根系,60公分深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會回報。」另外,台灣農林公司也跟茶改場合作,在500公頃的茶園設置6個氣象測站,偵測溫度、濕度、風向、風力等資訊,讓茶農不用到現地,就能評估茶園現況。他補充,實行慣行農法的茶園,目前也已開始測試無人機噴藥測試,不怕農業缺工。

「引進機械,必須讓舊茶農也用機器的思維來規劃茶園。」與產地茶農契作數十公頃的長生製茶廠經理林和春也表示,自己近年投入智慧化跟機械化的經營,與農民溝通新觀念是首要困難。他說明,傳統茶農是以人體動線來規劃茶園,一開始提出要改用機械容易有排斥感。必須透過不斷溝通,讓茶農能夠理解科技帶來的輔助,讓農民習慣以機械的思維來規劃茶園,引進機械同時也要把環境跟植物傷害降到最低。

他分享,要達到智慧農業生產絕不是個體能夠完成的,必須整個產業投入,作規模化。為串連小農,他也在桃園成立茶葉代耕團。他補充,茶葉專業技術傳承成本高昂,未來不只前端種植生產,後端的製茶技術應該也要從傳統的師徒制,邁向更智慧的生產方式,一方面節省人力,另一方面也讓有心從事這行的年輕人能更容易加入,不用完全拘泥於傳統師徒制的人力傳承,才能幫助產業永續經營。

(農傳媒)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4 00:5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