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5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科儀是道教教義的存在形式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2-13 01:19: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科儀是道教教義的存在形式

道教科儀是道教教義的存在形式,教義借助科儀得到發揚光大,科儀與教義是應該互相印證的。科儀借助多種手段(主要是道術)不折不扣地為宣傳教義服務,體現著教義思想,以此承擔著弘揚道教教義的使命。但是在道教發展過程中因為歷史共業,所以一直缺少熟悉科儀的文化人的加入,又真正的讀書人未進入道教的天地,這使得道教處在「上無援手之恩、下無抬舉之勢」,只能遊移飄蕩,任意東西了。

近幾年,由於資訊的暢達,相關道教研究出現了可喜的局面,在資訊方面摘錄的道學知識越來越多,大量的著作也頗為豐富,但尚嫌不足,因為有的只是「文言變成了白話」、有些僅是「凸顯框架」、「有像無涵」、有的譽美過甚,而道教界與學術界的交流基本上還停留在「文化道教」的層面,宗教功能的開發滯後,而能直接指導當代道教振興與發展的力作不多見,這只能讓道教界自己去摸索。


少數研究道術或道教養生文化愛好者,與道教隊伍若即若離,似乎有點只講修煉不談宗教。有些有做修養工夫的人雖「知所以然、卻不知所以然」? 另外在眾多的「形式道廟」中,廟方絕大多數齋主不瞭解、甚至不能瞭解科儀內容,對科儀的闡演優劣缺少評判的標準,齋主只求過程的多,求質量的少。道涵沒有質量監督,念錯唱錯無人聞,做快做慢隨心所欲,也是做過算數。社會對道士寬容而導致道教團體對道士闡演科儀和修煉方面的寬容,進取心在寬容中懈怠,在寬容和輕視中失去自我。科儀的整理和發展自然處在休眠狀態,所謂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只是在一條狹小的通道中傳播,大多數人處在信與不信之間或者處在單一的鬼神信仰的層面上,於是有了道教無秋天的戲言(陳攖寧)。

自古以來經書神授,我們可以從神授的經書中根據教義的需要,吸收營養,或刪繁就簡,將具有神秘性、文學性、實用性的經文章句整合成新的科儀滿足信教群眾的精神需要。每一出科儀的經文重點要讓他人一目了然。一所道觀供奉的每一尊神像都應該有它的經與懺,這些經與懺都應該清楚地表述它的教義思想。

在科儀上要有個性與共性的結合,要從壇場的佈置,道具的運用,韻腔抑揚頓挫、環境氣氛等方面配合宣傳所具有的教義思想,如強調清虛柔弱的科儀就不應該用五銅器、嗩呐;驅邪的科儀就不應該用細樂。迎神用細樂,召將殺伐可以用鑼鼓配以步罡掐訣。


新編的科儀要盡力避免不分性質不分物件的隨意運用的舊習,徹底改變諸如清微法事拜玉皇懺、超度也用玉皇懺、信眾要紀念呂祖,道觀拿不出科儀,只好以誥為經敷衍應對,西王母是道教重要的女神,信眾要紀念西王母,道觀裏沒有相應的科儀的現象。有神有科儀就有信眾,有神有信眾而沒有科儀最終將失去信眾。如果幾部經懺、幾出法事能解決一切,那麼道觀裏也用不著供奉那麼多神靈了。這就是最基本的印證,可能還有更多的印證方法。說是容易的,實行卻不容易。

在對道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詮釋之際,不應該忽略科儀建設,而應該從科儀與教義的印證上梳理與新編科儀,擺脫雜而多端,多而無序的歷史陰影,從適應當代社會的高度去開拓更多的弘道新途徑。文章/摘自陳攖寧教授

(台灣道教總廟 玄義宮)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 05: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