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38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法器 ─ 金鐘玉馨
鐘是道教齋醮科儀以及宮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中國古代很早就能製作銅質鐘,以為樂器。早期道教並無以鐘為法器的記載,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文獻中才有鐘聲之樂曲為仙樂的說法。隋唐以後,道教宮觀中以及在齋醮科儀裏面就有大量用鐘的記載。
磬是道教宮觀和 科儀中常用法器之一種。中國古代就以磬作為樂器。磬以石、玉或金屬為質,矩形,懸掛於 架上,以木石擊之,能發出清脆的撞擊聲。《說文》稱,「磬,樂石也」。今道教宮觀和儀壇上,已經用缽盂狀銅質磬代替矩形懸 掛用石玉質磬,並且有體積較小的碗狀銅磬,稱碗磬;還有附在木柄頂端的,可以持之以行 走的手磬,或稱引磬。
道教宮觀和科儀之中使用鐘,其目的有二,一是感動神靈,二是警戒住觀和行儀的道士。《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凡鐘者,四眾所會,六時急務,此器若闕,則法席乖軌。經曰:長齋會玄都,鳴玉扣瓊鐘,又法鼓會群仙,靈唱靡不同是也」。唐代道士朱法滿的《要修科儀戒律鈔》引《太真科》雲,「齋堂之前,經台之上,皆懸金鐘玉磬,依時鳴行。道上講悉先扣擊,非唯警戒人眾,亦乃感動群靈。神人相聞,同時集會,弘道濟物,盛德交歸」。宮觀和科儀中,道士鳴鐘有一定的程式,其鳴鐘的次數也有一定的意義。
道教齋醮儀式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鐘磬是中國古代的打擊樂器。宋高承撰《事物紀原》引《月令章句》曰:“上古聖人、本陰陽、別風盧。審清濁,不可以文載口傳,於是始鑄金作鐘,以主十二月之聲,“又引《皇圖要紀》曰:“帝嚳造鐘磬”。因此,鐘磬從一開始就是帝王禮儀的樂器。道教科儀中鳴鐘擊磬有二個作用:一是為了渲染壇場氣氛、警誡群眾、感動群靈;二是為了召集高功自身身中的陰陽二神。南宋金允中的《上清靈寶大法》卷二○稱:“壇場將肅、鐘磬交鳴。韻奏鈞天,仿佛神遊了帝所;高音梵唱,依稀境類于玄都。”
王契真《上清靈寶大法》卷五五則稱:“《太真科》曰:奉行上道,講演經典,建齋行道、悉先叩擊鐘磬,非惟警戒人眾,辦乃感動群靈。仙真神人相關,同時集會,弘道濟物,盛德交川、諦心存神、與已相見調槌上擊,從微至著,數一十二、二十四、三十六、開執鐘磬槌,先祝曰:圓槌震法器,流聲遍十方。人下通長夜,登高響玉房,九幽聞離苦,七祖上仙堂。”另外,玉契真又稱:“鐘之形,上圓而勢俯,兒聲清遠,其頂蟠龍,其從金鐘,曰陽。磐之形,下圓而勢仰,其勢重濁,其座虎伏、其從磬,曰陰。”“金鐘玉磬之法、召集高功身中陰陽二神,和合天地,驅逐厭穢,招集真靈啟格十方,通幽達明,追攝魂魄,調集息度、尤致妄耗,有二神以主之。故開壇之初,必鳴鐘磬以召集之,交鳴者乃互出合為一。所以煉陰成陽,秉志純誠、無妄想無亂志,則可招靈。”
金鐘玉磬儀:叩擊鐘磬各有次數多少,意義也不盡相同“先鳴三下,發長芽之音,應陽數,生於一成於九。次引九下,震瓊瑤之響。三下者,上聞清微、禹餘、大赤之三天;又三下,中應欲色無色之三界,又三下,警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界也。長斂二十七下,九下通九天之道君,九下覺九宮之真帝;又九下招九幽之苦爽,合四九三十六下,上聞三十六天帝,中應三十六部尊經,下徹三十六天獄。”光緒已醜年抄本《金籙清醮捲簾科儀》,則按次序。一是振金鐘二十四聲,再振本命一聲;二是擊玉磐二十九聲,再振本命一聲;三是鐘磬齊交,各各三十六聲;四是振金鐘九聲,擊玉磐六聲,稱“金鐘交徹,玉磬和鳴,召十方陽德之靈,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