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93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門派-正一派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2-3 13:10:2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門派-正一派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派。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派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正一派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于元代中後期形成後,一直流傳至今。正一派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張陵第三十八代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為標誌。該年元成宗在已授張與材管領江南諸路道教的基礎上,加授其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

第一,正一派以龍虎宗為核心,以張陵後嗣為首領的領導核心已經形成。龍虎宗大約形成于唐代後期。兩宋時,與茅山、閣皂二宗並稱“三山符籙”,宋室對三宗首領的禮遇和支持幾乎不分軒輊,三宗的勢力也在伯仲之間,茅山宗的發展還常常略勝一籌;且彼此都是平等的,並無隸屬關係。從張陵起,其子孫雖代代被稱為“天師”,但那只是教徒對首領的尊稱,或流行民間作為一般民眾的口頭稱呼而已,官方從未正式承認,連最尊崇道教的宋真宗和徽宗,也僅賜張陵子孫以“先生”稱號,加封第三十代孫張繼先為虛靖先生等。然而至元代,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蒙古貴族以武力威震歐亞,入主中原後,亦以強權政治作為維護統治的主要手段。但為了籠絡人心和軟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識形態的手段,特別是宗教作為強權統治的補充。 除利用佛教外,在道教方面,早期大力扶植全真道,進據江南後,深感其社會影響過於強大,重點便轉向扶植張陵後嗣主領的龍虎宗,而對全真道採取適當限制的政策。因為張陵子孫世居江南,他們信奉的天師道、龍虎宗源遠流長,在江南地區有較大的影響。蒙古族又世奉薩滿教,思想上也較易接受道教的符籙派。因此在元世祖統一江南後,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特受榮寵。從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見張陵第三十六代孫張宗演起,直到元末第四十一代張正言止,代代被封為天師、真人,或大真人,並受命掌領江南道教。以官方名義封張陵子孫為“天師”,並命其掌領江南諸路道教,都是僅見於元朝特有的制命,反映出元室崇奉張陵後嗣及其龍虎宗的用心。天師封號是尊貴的桂冠,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又是很大的實權,張陵子孫獲此榮寵,立即身價百倍,在整個道教界,特別是在眾多符籙道派中,地位便顯得十分突出和顯要。諸如江南地區各級道官的任命,各派宮觀的賜額,各派之間矛盾的解決,以及各派有重大事務須向元室請示等,都須首先報告天師,或請天師轉達。這樣一來,歷代天師自然成為江南諸符籙派共同的首領,龍虎宗也就成為各符籙派的核心,這就為日後正一派的成立準備了領導核心。

第二,組織基礎逐步建立。歷代天師既然在道教中居於十分顯要的地位,龍虎宗自然獲得十分有利的發展條件。事實上,元代龍虎宗的發展,不僅遠遠超過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也大大超過其他任何符籙派別。除其祖山龍虎山地區道教空前繁盛外,它的支派玄教的發展規模顯得尤為突出。

宮觀遍佈於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等省區及燕京一帶,且有大批弟子擔任上述地區路、州、縣的道教官職。其組織發展規模是當時任何一個符籙道派所不能比擬的,從而為各符籙派集合到龍虎宗周圍組成一個大派正一派準備了組織基礎。

第三,各符籙派在思想、組織上的交參融合漸趨成熟。由於各符籙派的教義、方術甚為接近,它們的思想交融早已有之。但在元代,由於歷代天師掌領江南諸路道教,各派之間接觸頻繁,從而彼此間的交融更加廣泛而深入。如玄教大宗師吳全節既向陳可複學雷法,又向東華派首領林靈真學道法,還向南宗道士趙淇學內丹。玄教另一弟子陳日新既精詣黃籙齋科,又研究道書丹經。茅山道士趙嗣祺參學玄教,張雨拜玄教道士王壽衍為師。武當全真道士張道貴、葉雲萊、劉道明等都向清微派宗師黃舜申參學清微法。徐異既嗣淨明道為第二祖,又向全真掌教蘭道元參學全真。趙宜真先學正一法,次師全真道士金志揚之徒張鐵玄、李玄一學內丹,複向淨明道士學淨明忠孝之道,被尊為淨明道第四祖,如此等等。各符籙派的互相參學交融,為組成正一派大派準備了思想條件。

思想、方術上的互相交參,進一步導致各派組織上的會歸與合一。如原由太一道主持的六丁之祠,至延皊初(1314),已由玄教道士毛穎達主持,惠宗至元(1336~1340)初,又由玉笥山道士(屬正一派)郭宗純主持,表明太一道在延皊後已逐漸會歸於正一派。傳至武當山的清微法(北系),早在至元年間即與全真道合流,而其南傳之系則可能漸合於正一。東華派在林靈真以後,已由龍虎宗弟子董處謙和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相繼作了它的兩代宗師,證明東華派在林靈真之後已成為正一派的一部分。所有這些,又表現在元代中後期諸符籙派在組織上逐漸合而為一了。因此到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以敕封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作“正一教主”為標誌,宣告了正一派的成立。

正一派的特點是

第一,以張陵後嗣為首領。自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於大德八年作“正一教主”後,後繼的歷代天師皆襲此職。張與材于仁宗延皊三年(1316)卒,“(延皊)四年,子嗣成嗣,為三十九代(天師),襲領江南道教,主領三山符籙如故”。②其後第四十代張嗣德、四十一代張正言皆相繼受命作正一派首領。明清時,天師封號雖被取消,正一教主之名也非皇帝敕封,但在其教內仍把張陵子孫視為當然的首須。

第二,在組織上,由原有的新舊各符籙派組合而成。包括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太一道、淨明道,以及神霄、清微、東華、天心諸小派。其組織比較鬆散。組成大派之後,原有的小宗派或因承傳乏人而徹底融入大宗,有的則只以天師為大宗主,各自的小宗承傳如舊。如龍虎宗、淨明道、清微派等,直至清代,仍各自承傳不絕。

第三,以《正一經》為共同奉持的主要經典,主要法術是畫符念咒、祈禳齋醮,為人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第四,正一派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鑒於“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意欲整頓其教之綱紀,著《道門十規》以加強其教規,但收效甚微。

來源:道教線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3 12:2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