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門派-道教長春派
劉淵然在雲南傳道期間創立長春派,被長春派後輩尊稱為“劉祖師”。長春派是明清時期在雲南,特別是昆明影響較大的派別,與龍門派並行,主要流傳于昆明一帶。長春派的特點是:注重符篆,尚劾治鬼邪,精于醫術為人治病,有20字道譜“日道大宏,玄宗顯妙,真崇元和,永傳正教,紹述仙蹤”。據長春派第十九世道士岳大德說: 長春派道譜在歷史上排用到“教”字輩後,又從“日”字傳起,未用後4 字。至今傳至第十九世“大”字輩。
後來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應長春派弟子之邀,在長春派原有字輩“永傳正教”後續十六字“雲清守靜,法嗣延浩,宣瑞常興,福德普兆”。即長春派字輩應為“日道大宏,玄宗顯妙,真崇元和,永傳正教,雲清守靜,法嗣延浩,宣瑞常興,福德普兆””
長春派在明清地方誌中幾乎未見記載,《諸真守派總簿》未錄此派。直接記載長春派的碑刻也待查考,僅在明朝景泰三年( 1452 年) ,總兵官沐璘、右僉都禦史鄭顒合議在昆明創建長春觀,並請太子少保兼翰林學士蕭鎡撰寫《重建長春觀記》,其中提及“滇南自永樂中劉公淵然以道法顯,仁宗皇帝召用之,錫以長春真人之號,而觀名適合,是觀之始盛也”[9],也沒有長春派的直接記載。
有關長春派的歷史淵源,筆者採訪了長春派第十八世道士王道遵、第十九世道士岳大德,於此記錄他們口述的長春派的發展史:
明永樂十六年( 1418 年) ,北京新建宮殿全部落成,明成祖於永樂十九年( 1421 年) 正式從南京遷都北京。不久,他到長春宮( 今白雲觀) 遊玩時,突發異想,欲親見邱處機遺蛻,長春宮道眾不敢阻,引至長春宮東院白雲觀處順堂邱祖藏蛻處,誰知尚末開門,團團白雲從地宮中湧出,明成祖驚立當地,眼看白雲結成人形,向空飛去,明成祖自歎無緣,遂將長春宮改名為白雲觀。
此事傳至萬里雲南,劉淵然得知後,感慨良久,遂決意自立門戶,開宗立派。但此時的劉淵然仍借住真武祠,雖曾出力對真武祠做過一番修葺,但真武祠系龍門弟子的道場,不便作為自己開宗立派之地。為避嫌,在沐英之子沐晟的幫助下,劉祖師利用真武祠對面已廢棄的瑉王宮( 原元梁王宮) 為基礎,經過修葺粉飾後,定名為“長春觀”。於明永樂十九年( 1421 年) ,完成了開宗立派的大業,並飽含深意地將自己在雲南所創的教派稱為長春派,道教界稱為全真金丹符籙派。立下20 字道譜,即:“日道大宏,玄宗顯妙,真崇元和,永勝正教,紹述仙蹤”。
除其他道眾外,劉淵然收來滇雲遊的原祥符宮時師侄蔣日和、昆明晉甯人邵以正、昆明人徐日暹等四大弟子,由於原瑉王宮座向不好,又是兩朝廢王故居,且距真武祠過近,有與真武祠唱對臺戲的感覺。於是劉淵然命邵以正和蔣日和幾經擇地,最終選中了五華山下禿杉箐( 今文廟)外,與武安王廟背靠背,重新鼎建了長春觀,方從岷王宮遷出。從此長春觀成為了長春派道教的活動中心。
爾後又鼎建了黑龍潭的龍泉觀,但規模較小,僅兩進一殿,由徐日暹住持。清順治四年( 1647 年) ,因原雲南府學為張獻忠部下所毀,雲南巡撫將府學設進長春觀,後巡撫王繼文又與道官司協商,以城市商業日趨繁華,不利道士清修為由,於清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年) 正式將長春觀道眾遷往北郊黑龍潭龍泉觀。並按原長春觀制式由官府出資對原龍泉觀進行改擴建,原長春觀則正式改為文廟,長春觀原址附近,至今只留下長春路、長春坊、長春台等地名。新龍泉觀落成時,王繼文還親書對聯兩副以示慶賀,其一副掛在龍泉觀祖師殿廊柱上,上聯為:“教立京都朝天靈濟並神嶽”,下聯為“派分滇海真慶龍泉共長春”。另一幅掛在祖堂,上聯為“以真化大明開國五帝”,下聯為“著意創南滇長春一脈”,文意皆與史實貼切。
長春派自創立以後,從未收過坤道,此是與龍門派不同之一,弟子遍及全省,及北傳至黔桂,西沿迤西大道傳至保山、鳳慶、騰沖、緬甸,南傳至玉溪、通海、河口及越南。昆明地區主要的寺觀有黑龍潭龍泉觀、虛凝庵、武成路的土主廟及旁邊唐宋年間就建的老子祠、東門外青帝宮、敷潤門碧光樓關帝廟,尋甸茶庵寺,嵩明太乙廟、鬥姆閣等。
以上雖然有待文獻和考古實物的進一步互證,但畢竟是目前研究劉淵然與長春派難得的資料,特此存錄。
(初入道門)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