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台南-蘇厝 長興宮】
明鄭時期漢人開始進入開墾,在安定北邊曾文溪畔的蘇厝村,得名乃因居民主要多姓蘇、林。庄廟長興宮的文獻記載,其建廟起源緣起於明永曆33年(1679)3月某夜,蘇厝和林厝2庄先民在曾文溪(古臺江內海)溪畔聽到有悠揚音樂,前往探視發現是1艘小船,上面插12支令旗,上面寫有張、余、侯、耿、吳、何、薛、封、趙、譚、盧、羅12府千歲。居民拾獲了王船,認為是非常吉利的兆頭。於是恭迎入庄,並在曾文溪邊(日治時期地籍為直加弄庄蘇厝335番地)蓋了草庵安座奉祀,因曾文溪溪流經常改道關係,導致廟宇多次遷徙。隨著屯墾的移民漸多,信眾群體也日廣,信徒來自鄰近的後堀潭、林厝、西衛、百二甲、崁頭、胡厝寮、田寮、灣裡街(今臺南善化)等庄頭皆有信徒來拜。
信徒們知道此船是中國大陸沿海聚落建醮祭祀,放流飄洋過海來到蘇厝。故也進行送王船的儀式。蘇厝長興宮早在乾隆37年(1772)開辦,以後即依神示每逢丑、辰、未、戌年3年舉行1科,是歷史記錄中臺灣最早開始舉行王船祭典廟宇。
初以「放水流」(遊地河)方式送王,首科王船曾泊靠於曾文溪北岸的「下宅18欉榕凹湖仔」,為人撿拾奉於八份姑媽宮,39年後被迎入西港慶安宮,而發展出有名的「西港王船祭典」。原本放水流送王船的方式,影響了曾文溪流域下游其他聚落王船祭典,其中包括臺南五大香科之一的「西港香」。後來蘇厝長興宮王船祭典則改以火燒送王(游天河)。民國37年(1948)在現址建廟,現今華南式廟的外觀則是民國77年(1988)所重建完成。
蘇厝長興宮
台南市安定區蘇厝里456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