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釋燈儀之源
燈儀起源於我國古代,祭禱儀式中必要照明法器的一種。燈儀顧名思義,就是用燈(古時的燭火)來照耀黑夜,行祭祀科儀。這是因為燈能驅逐黑暗、帶來光明,象徵著光明與希望。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魏晉南北朝之時,燈的使用逐漸擴及於位階比較低的士大夫與庶民群眾,因此燈的使用逐漸普及起來,加以魏晉時期崇尚玄學黃老之說,因此道教的科儀也部分被士大夫族群接納,因此燈儀就成為道教科儀中一個重要的部分。
北周宇文邕所著的《無上秘要》稱醮壇之燈功用為「九幽之中,長徒餓鬼,責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見命根」。唐末五代時杜光庭的《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則稱「燃燈威儀,功德至重,上照諸天,下明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見此燈者,皆得罪滅福生」。後人所著的有關燈儀之書籍甚多,例如《黃籙破獄燈儀》、《玄帝燈儀》、《九天三茅司命仙燈儀》、《玉皇十七慈光燈儀》等。
故道教每逢啟建醮典必以燈為主,至今亦然。這是因為天以太陽之光為輝照大地,而民間以火之光,啟夜夕之明,故若天無光,地則永為黑夜;人氣色無光,仕途求財失利,故道教在古代時亦有三官燈儀。專為民解災度厄納福。經曰:然燈威儀,功德至重,可上照諸天,下昭諸地諸山嶽,及本命元辰。
道教的燈儀是啟建醮典的重要一環,而時至今日,亦成為台灣各地方齋醮普渡的特色之一,往往會吸引大批的觀賞人潮,同時也為醮壇增添了莊嚴肅穆之感,並彰顯神威顯赫,祈求合境平安。
(全國道教宮廟人才培訓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