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16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黃帝陰符經
黃帝陰符經,簡稱《陰符經》。作者及成書年代歷來眾說紛紜,或以為戰國秦漢之書,或以為北魏寇謙之撰,黃庭堅、朱熹則稱此經出於唐李筌之手。綜合各家之說,大體可信為唐以前道家古籍。
經文在唐代已有兩種傳本,一本三百餘字,分作三章;一本四百餘字,不分篇章。後世傳本多依違於二者之間。書中繼承發揚老莊哲學思想,闡發了天人相盜的盜機論以及道教神仙長生學說。
「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書中含有比較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歷代注本繁多,見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張果的《陰符經注》,南宋朱熹的《陰符經考異》。後世道教定其為必誦經書,為《玄門功課經》中的主要內容之一。今《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收入無注本一卷,四百餘字,分作三章,乃後世傳本之一。此經注家甚多,《通志‧藝文略》已著錄三十九家,《正統道藏》所收注本有二十餘家。各家注文或以《陰符經》為兵家權謀之書,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內丹功法注經,學者則以儒家性理之說釋之。皆各隨己意,未必合於經旨。原經本意,大抵言天地陰陽運行變化,與人事之間有相生相盜之關係,聖人當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機,使行為舉動合乎天道,不違自然,則治國養生皆得其宜,可以長久矣。歷代道流儒士多因此經言簡意賅、深有理致而重視之,往往與老莊之書並列。
宋朱熹《陰符經考異》中説:
"《陰符經》三百言,李筌得於石室中,雲寇謙之所藏,出於黃帝。河南邵氏以為戰國時書,程子以為非商末即週末。世數久遠,不得而詳言。以文字氣象言之,必非古書,然非深於道者不能作也。 ……或曰此書即筌之所為,得於石室者偽也。其詞支而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見為説耳。筌本非深於道者也。是果然欲?吾不得而知也。"
《道藏》中收錄的《黃帝陰符經疏序》詞上有差異,即言“魏真君”而不言的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只是在個別字“大魏真君”。《陰符經》全稱《黃帝陰符經》,古以為出自黃帝之手,此當屬託名。不過,其説卻自有來歷。宋代以來學者,始對此書之作者及產生年代提出質疑,但意見頗不一致。宋人黃庭堅《山谷題跋》及朱熹《陰符經考異》以為此書是李筌假託黃帝名自造;清人姚際恆、全祖望等學者認為此書乃魏寇謙之偽託;今人餘嘉錫及王明先生均對此有考辨。
餘氏《四庫提要辨證》指出:“昔晉哀帝興寧二年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楊羲以《上清真經》,使作隸字寫出,以傳句容許謐並第(弟)三息許翔,事見《真誥•運題象》。於時所出道經甚多,《黃庭經》即出於是時,……其後杜京產將諸經書往剡南,吾疑《陰符經》即為此輩所作。以其有強兵戰勝之術,故京產弟子孫恩遂因之以作亂。”杜京產為魏晉時人,餘氏以為此書為魏晉人杜京產所作。王明先生認為:《陰符經》的一個重要思想“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不見於古籍,最早出自《列子•天瑞篇》。
王氏引述了《列子》書多條行文來證實《陰符經》之思想來源出自《列子》,又據一些學者關於《列子》屬“偽書”的觀點,認定《陰符經》當出南北朝時道門中人或當時隱者之手。雖然《陰符經》之思想來源出自《列子》是無疑的,但近年來許多學者對《列子》一書之年代重新進行考證,如許抗生先生所作《列子考辨》,根據先秦與兩漢不少典籍引用《列子》文句的事實,認為《列子》當屬戰國時代之作品,但在許多地方經過後人增改。⑧《列子》為早期黃老道家典籍。如此一來,則《陰符經》之出世年代是否屬於南北朝則尚待進一步研究。
上卷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卷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卷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相。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