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3-13
- 最後登錄
- 2025-8-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138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956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把清代古劍,懸在貴州石拱橋下200多年,為何一直未曾失竊?
2022/03/05 來源:商的夢遊記
時光車輪滾滾轉動,中華大地經歷過多少星雲流煙自是難為人知,我們只是腳踏著這片土地,眼見這古國散發著那股如瀑如洪的奔霄氣魄,
我們可見那恢宏巨象,但不見其來途歸處
。
中國是
四大文明古國
中,
唯一能留存至今
的古老國度,故而也自然擁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背景與無比深厚的文化內涵。
而說到文化底蘊,我國自然也是有不少獨特的文化內容,
如古時期各朝各代的文化古物、
久經雕琢的
詩詞作品
還有
古樂戲曲
等等等等
。
而在這繁榮茂密的文化大叢林中,便有那麼一棵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奇松」——
風·水。
風水·頂著迷信帽子的「大學士」
風水一詞之所以會被披上玄幻的面紗,這與它在學術方面
有著極高的硬性要求
有著極大的關係。
風水一詞所涵蓋的理論範圍極其廣闊,涉及到的領域也都十分深入,
適應對象、氣候規律、天文地理、環境分析...
風水知識所牽扯的相關知識實在太多太多。
還因對於
各項領域上側重的區別、應用對象的不同
,又衍生出諸多不同的風水流派,因為此些諸多因由,所以想要針對風水一詞,做出一套完整且全面的解釋是極其困難的。
也因為此,
風水知識不可能作為基礎類的學術內容普遍在世間。
而民間現有的那些為人定居易位,推測吉凶的相關人士,大多也都對風水知識一知半解,在面對滿心好奇與求知慾望的民眾時,大多以一句
「天機不可泄露」
便搪塞過去。
久而久之,風水便在民間有了神秘奇幻的抽象模樣,甚至還因那些打著
「風水大師」
旗號,一心為財誆騙四方的小人,而被樹立起
「迷信虛假」
的形象。
有橋天馬下懸劍·劍曰斬龍分雌雄
風水對於社會服務上的應用,自然也是十分豐富的,
現代建築行業,社會紅白民事,甚至是醫療領域等等地方
,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今天我們就從建築建設領域上,為大家揭開風水文化的一角。
早在19世紀初期,
清朝嘉慶紀年時
,在當今貴州省某兩村落的交接處,搭建起了一座名為天馬橋的青石拱橋。
兩個村落之間被一條河流所隔閡開來,
崖間深寬不足為澗,但也在交通運輸上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利
,天馬橋也是因此才被建立起來,天馬橋拱洞的最高點與崖底河流相距足有
80米餘
。
有了天馬橋的存在,兩村的往來貿易及商隊的流通運轉都得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觀,但天時無常,每逢風雨季節時,
天馬橋下的河流總是的異常湍急
,狂風捲起水流,
最猛烈時甚至會蓋過橋面
。
後有一位
得水藏風
的老先生,將一對古劍懸掛於橋洞的最頂點上,說是可以鎮壓過水蛟龍,以不致其卷雨起浪將天馬橋摧毀。
據傳說有言,在天馬橋建成
50年余時的某天
。
那時暴雨傾瀉,河流洶湧前所未見,突然一陣狂風驟起,一柱水流乘勢而起,水中隱見一遍體通青的蛟龍影子,又一陣風呼雨嘯後,雨勢慢慢漸輕,天馬橋仍屹立不倒,
只是那斬龍劍,少去了一柄
。
若真如老人家所述這般,那懸於橋下的斬龍劍真是立下了鎮壓蛟龍,庇護天馬橋的大功,也許故事或多或少會有演義的成分,但若大家認真探索,便可發現隱藏於其中的一些道理。
關於橋懸斬龍劍的民俗,在貴州地區十分普遍,而對此行為也有一普遍的說辭,
橋頭懸劍,劍落則龍走
。
預示著大風大雨時,會有蛟龍在水中作怪,恐會摧垮橋體,害及過往百姓,懸劍是為震懾蛟龍,勿要在此處興風作浪。
而劍落便是信號,預示著蛟龍受傷已經遠走,這也為百姓們做出了
心理上的暗示
,風雨時不要靠近橋頭,這也就起到了保護百姓性命的最終目的。
可不語鬼神·不可不知敬畏
古時建立的諸多懸劍橋,不論是橋本身還是懸掛的古劍,都被國家承認是
寶貴的文物
,但時過境遷這麼多年,橋身或已與自然通為一體,但搖曳於橋下的柄柄古劍
卻從未失竊
。
在人性駁雜的社會中,被利益錢財熏壞了雙眼的人比比皆是,那些價值連城的古劍,歷經200多年,怎麼可能
「存活」
下來!?難道是貴州地區發展遲滯環境閉塞嗎?
明顯不是。
而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
孔子
對其弟子的教導中體會出來,孔子是
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一向提倡要以
正道大義
作為主張,從不閒說
鬼神志怪之事
,而為回答弟子對於此事的好奇提問。
孔子便以一句
「子不語怪力亂神」
作為答覆,此句既說明了孔子對於秉持內心大道的處事原則,也提及了君子者對鬼神之事應抱有的態度——
秉以中庸,不去否認但也不去追逐崇尚神鬼學說
。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對待任何事物,無論是已知或是未知,也不論我們是何種立場,我們都要對其心存敬畏。
而也之所以如此,那些古劍才能安然於橋下千百年之久。
結語
這世界上還有太多懸劍橋這類的奇趣傳聞,我也好想知道這片土地到底發生過多少的事情?
而這片土地又會因為這些故事,將積累凝聚出了怎樣程度的內里景觀?
與之相比,我們認知中已經足夠繁雜深厚的風水文化,會不會也僅是九牛一毛。
不得不感慨,
我們立於天地潮瀾之間,幾多甜蜜幾多辛苦,哪怕能脫身於俗世,但憑匆匆一生恐也難閱盡這世界生滅之中的景色了。
畢竟嚮往浩瀚的星海的幻想,會從每個人抬頭仰望天空的那一刻起,便鑽入每個人的腦海,我們
註定難以窺及這個星球所有的奧秘
,不論是星球本身,亦或是以它為基而蓬勃生長的文化與科技。
但能生而為人,見識到諸多凝練自歷史先人的智慧與成就的結晶,能在當今和諧美滿的社會下度過每天,我便也感到萬分的知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