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8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如何修心?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懇辭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發帖狂人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3-15 00:25: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如何修心?

道教養生學對人的精神活動與疾病的密切關係,有著很多精闢的論述。如《素問》中“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暴樂暴喜,始樂後喜,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 ”等,就說明情緒可以導致疾病,影響健康。

又如唐代道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嵇康曰:養生有五難,名不去為一難,喜怒不去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不去為五難。”古人的這些論述,都明確指出心理情緒的變化是影響養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人有七情六欲,正常情況下並不能發病,但人的情緒的異常,就可以表現出多種病態,引發多種疾病,生活中就有許多這種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發。范進中舉成瘋人,是喜傷心的例子;諸葛亮三氣周瑜,是怒傷肝的寫照;林黛玉憂思患肺癆,正是憂傷情緒對肺的損傷;李清照思夫弄得“人比黃花瘦”是思傷脾的典型表現;杯弓蛇影的故事,是疑惑和恐懼造成的案例;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正是恐傷腎的結果。


心理養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一、善良是心理養生的營養素
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高級營養素。

二、寬容是心理養生的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地要發生。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三、樂觀是心理養生的不老丹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面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精神樂觀,積德行善”。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四、淡泊是心理養生的免疫劑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清末張之洞的養生名聯說:“無求便是安心法”;當代著名作家冰心也認為“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

五、調適精神是養生金鑰匙
調適精神,就是要保持心胸開闊,心情舒暢。人生的道路坎坷曲折,難免遇到不如意之事,對此有兩種態度:一是積極的態度,胸襟開闊,心平氣和,處之泰然,採取各種辦法化解矛盾;一種是消極態度,生氣動怒,這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傷害感情,僵化關係,激化矛盾,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


在道教養生學中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說。道教認為“大怒傷肝”“怒則氣上”,生氣動怒會引起肝臟功能失調,使氣機紊亂,氣血運行失於流暢,肝氣上逆,最容易引發頭暈頭痛、胸肋脹痛、目赤口苦、耳鳴耳聾、鼻腔充血、消化不良等症狀,甚至會引發昏厥而導致“氣死人”的事情發生。

道教理論有七情五志,任何一種情緒波動過度,都會對人體造成損害,所以有“憂傷肺、喜傷心、思傷脾、怒傷肝、恐傷腎”之說。比如“思傷脾”,即思慮過度,脾氣鬱結,久則傷正,運化失常,出現食少納呆、消化不良等症,人常會變得面黃肌瘦。高興過度也一樣。有的人打撲克、打麻將,摸到一把好牌,一高興而引發心肌梗死,類似悲劇在我們身邊多有發生。

瞭解到情志過及的危害,在生活中就要注意調攝心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情平和,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系統通知:簽名被屏蔽。請速依下列順序辦理更新,1.退出系統;2.重新登入;3.更新資料。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24 11: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