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2-16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13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62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啟示苦難的十字架
我們把福音中對於耶穌從最後晚餐直到祂的死亡與埋葬的這段記載,稱為「受難史」(Passion)。在聖週五,讀經員以這樣一段話開始:「恭讀聖若望所記吾主耶穌基督受難史。」
為什麼我們會稱耶穌死亡前這段時間的記載為「受難史」呢?
通常這個原因並沒有好好地被解釋。我們會覺得「受難史」指的是耶穌遭遇極大痛苦的過程。這樣說沒有錯,但沒有講到重點。受難史這個字Passion源自拉丁文PASSIO,是「被動」的意思,指的是耶穌並非主動做了些什麼,而是接受別人對祂所做的事。耶穌的「苦難」指的是祂生命的最後時刻,祂救贖的意義不再是祂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在接受了別人對祂所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耶穌的公開生活可以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個部分:學者估記耶穌在祂死前大約花了三年的時間宣講和教導。除了最後一天之外,祂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一個行動者,從事教導、醫治、行奇蹟、安慰、與罪人同席、與經師和法利賽人辯論,以主動的態度邀請當時的人們進入天主的生命。祂非常忙碌。福音中描述來找祂的人多到祂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大部分耶穌的公開生活都在主動做些什麼。
然而,從祂離開晚餐廳,進入革責瑪尼莊園祈禱開始,祂的主動行動就結束了。祂不再是那個一直為別人做些什麼的人了。在革責瑪尼莊園,他們逮捕了耶穌,綁住祂的手,帶祂到大司祭那裡,之後又去了比拉多的總督府。被鞭打、羞辱、脫光衣服,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去。這些構成了祂的「苦難」。這段時間祂不再是一個行動者,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對祂所做的一切。
這一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基督信仰教導我們,祂的苦難比祂公開傳教及行奇蹟的生活更能拯救我們。怎麼說呢?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十年前,我的姊姊海倫,一位吳甦樂會的修女,因為癌症而去世。她當了三十多年的修女,熱愛著她的召叫,也在這個身份中享受愛。她作為修女三十多年的時光中,多數時間擔任修會中數百位讀書修女的培育導師。她深愛著這些年輕的修女,對她們來說就像一位母親、大姐姐。在我們的母親過世之後,她當了我們家廿多年的大家長,將我們凝聚在一起。這些年來,她一直是一個積極的行動者,別人倚賴的支柱。她喜歡自己的角色,也樂於為他人服務。
在她過世前的九個月,她被診斷出癌症。病情很快地惡化,使得她只能終日躺臥床上。這時的她,只能被動地接受別人的服務。醫生、護理師、修會的姐妹,和其他的人輪流照顧她。如同耶穌被捕之後,一直到祂死在十字架上一樣,她的身體遭受了羞辱,被別人帶著上上下下,赤裸著身體被戳來戮去,還要面對陌生人好奇的眼光。真的,就像耶穌一樣,她死前口乾舌躁,只能靠別人用海綿沾溼她的嘴唇。
這就是她的苦難。這個數十年來為別人服務的修女,如今只能順服地接受發生在她身上的一切。但,最重要的是,她如同耶穌一樣,在她生命最後這段期間,在她最無助且無力付出的時刻,用更深刻的方式給予別人生命與意義--這是她在身體健康且活力充沛時無法給的。
這給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不止是我們該如何看待帶領我們走向生命盡頭的疾病及嚴重的殘疾。這也教導了我們,當自己陷入疾病、無助、得要接受別人照顧時,該如何自處。
十字架教導我們,如同耶穌一般,在我們無助時,也像我們活躍時一樣有能力給予。當我們不再握有實權、被打趴在地上、飽受羞辱、受苦、無力讓所愛的人理解自己,我們就開始經歷苦難,並且有機會以一種更深的方式,將我們的愛和我們自己給予別人。
(天主教靜山靈修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