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2-4-17
- 最後登錄
- 2022-12-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7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90
- 相冊
- 1
- 日誌
- 4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莫凡 於 2022-5-2 15:01 編輯
敦煌壁畫
《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無量壽經變》的局部,系中唐作品。
《反彈琵琶》是敦煌繪畫中藝術表現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 。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其繪畫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
是盛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友好見證。
在敦煌壁畫中,作為樂器的琵琶出現了600多次,而手持琵琶、邊彈邊舞的繪畫也有數十幅。舞姿有: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傾身倒彈、背後反彈,
特別是背後反彈琵琶,難度非常高。敦煌第112窟中就繪有一個反彈琵琶的天國舞伎。
她頭束高髻,上身赤裸身披瓔珞,頸掛佩飾,下穿長褲。琵琶置於腦後,豐腴的雙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彈,左跨重心向後提起,右腳翹起,踏足而舞,舞帶展卷,
節拍鮮明,神情沉着自然,充滿無限活力。雙腳拇指翹起似在晃動,以應節拍,這種特殊的舞技,可以看出印度舞蹈留下的影響。天女兩眼微微下垂,神態自若,
美若天仙。頗具唐代仕女畫的特點。反彈琵琶飛天是敦煌壁畫中藝術表現手法最具特點的畫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畫較高的藝術水準。
在敦煌第400窟中,繪有一對童子在蓮花上舞蹈,他們穿着小皮靴,一人手抱小琵琶,邊奏邊舞。騰空的右腿和飛舞的綢子帶給人的是歡娛和喜樂。
琵琶自漢代從西域傳入中原後,逐漸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隋唐更是風靡一時。後來,又逐漸成為舞蹈的工具。不過,至今在唐朝文獻中並未發現邊彈琵琶邊跳舞的文字資料。
畫面中反彈琵琶的伎樂天是佛及菩薩的侍從,其主要職能是“娛佛”。在敦煌壁畫中也有大量的伎樂天形象,多為半裸束裙,披巾戴冠,色彩明麗,形如菩薩,其神態悠然,
體形豐滿,具有唐代仕女畫的特點,人物造型優美,是一幅精美的佛教藝術品。
反彈琵琶是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它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反彈琵琶實際上是又奏樂又跳舞,把高超的彈奏技藝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迷人地集中在這個舞位的肩上。
我們很難知道,當初是否真的有個善歌善舞且才華非凡的朗姬作為模特,還是畫工們離奇的想象和傑出的創造。不管怎樣,反彈琵琶都是大唐文化一個永恆的符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