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7-8-11
- 最後登錄
- 2024-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08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74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歷史文化】犍為孔子廟‖王宗正
2022/05/06 來源:紫砂天下
犍為孔子廟
王宗正
孔子廟,舊稱文廟,學宮。民國3年(1914)改今名。
犍為孔子廟座落於城南文林街,始建於宋代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初立於沉犀山以東(今清溪鎮沉犀村)。後知縣左震將廟遷至犍為城南。元朝(1271—1368)末年毀於兵災。明朝(1368—1644)初,主簿(知縣下屬)陳興重建。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知縣陳懋功將廟遷出城南約半里的羅盤垻。後來,陰陽先生認為此處龍脈不正,萬曆四十六年(1618),知縣吳道美復遷回城南舊址。
隨著朝代更易變換,犍為文廟幾經兵災、火災,至明朝末年,只剩下明倫堂。清康熙九年(1670),知縣劉靖率諸生(在校的儒生)重建。到康熙四十五年(1701),教諭(明、清縣學皆置教諭,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楊棟榮率諸生復建正殿。後幾經培修,全廟規模逐漸完善。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知縣王夢庚再修「萬仞宮牆」照壁。至此,全廟完工。宣統年間,知縣寶震、謝汝霖等先後募款培修,換為黃瓦(亦稱琉璃瓦)。
孔子廟分十個部分:
一、萬仞宮牆:牆高七尺,牆垣宏偉,飾紫青色,刻有「萬仞宮牆」四字,字體雄健蒼勁,字大見方一公尺半。
二、聖域、賢關二門,其形如大鵬展翅,翩然欲飛,是整個廟的有機組成部份。
三、星門:形如石牌坊,全是石頭建築,高大、氣派、宏偉。
四、泮池:又稱「月池」,周圍是白色石柱,從池中可倒映聖域、賢關、星門等。
五、大成門:地勢高,氣勢雄偉,經數級階梯方能人內,頂為琉璃瓦。
六、東西廊:通往大成殿的二個長廊,均築石欄杆,欄杆約半人高,杆柱上有動物、果桃等雕刻,均為石刻。
七、燎台:白石砌成,為祭孔時焚香之處,在大成殿前下階。
八、大成殿:為全廟主體,氣勢磅礴,七個開間,闊30米,深19米,高30米,柱28根,心柱8根,直徑68厘米。次,稍盡間等柱直徑為42厘米,頂為琉璃瓦。
九、啟聖宮:大成殿後,建築與大成殿同,屋頂為綠色琉璃瓦。
十、魁星閣:在「萬仞宮牆」照壁對面,為六角三層樓閣。
孔子廟是犍為縣尚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築之一,整個建築保持了中華民族的獨特風格。全廟造型精緻華麗,色澤明亮,建築「斗拱」均用小木塊堆積而成(未用釘子、楔頭),具有較高的力學原理。踏道(階梯)皆採用「垂帶」「御路」等式,柱基石、房頂、牆壁、欄杆上的雕刻,有飛禽走獸,龍騰獅蹲,風翔虎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文廟獨有的飛角三重檐
孔子廟為古人讀書、禮拜至聖先師的場所。民國時期,犍為縣的孔子廟就以其規模、建築特色,尤以「萬仞宮牆」四個大字及飛角群、大成殿、啟聖宮、魁星閣等聞名全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