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3-31
- 最後登錄
- 2024-11-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1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9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軍事博評】張競:觀察俄烏戰事後續發展之指標
2022-09-09 21:41:46 最後更新日期:2022-09-10 15:36:49
張競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304348
最近赫爾松大反攻中被搫毀的烏軍YFR-576型裝甲運兵車(荷蘭援助的M113裝甲運兵車荷蘭國產型)。(網絡圖片)
時入暮秋,俄烏戰事隨著烏克蘭高調對外宣稱開始採取攻勢行動,希望藉由反攻烏克蘭東部與南部遭致俄羅斯入侵部隊佔領區域,扭轉整個戰局,獲取有利談判態勢,謀求結束戰爭。
儘管俄羅斯與烏克蘭從今年2月24日開戰至今,西方媒體不斷發出有利於烏克蘭戰況報導內容,但從各種跡象顯示,俄羅斯並無任何大規模撤軍現象,並且積極在西太平洋海域與空域,派遣艦艇與戰機實施各項軍事活動,刻意顯現其軍事武力可在其他地區保持高度戰備,亦間接暗示與烏克蘭交鋒並無兵力匱乏情事。
298971144 738573590792938 5169209970165729154 n
編按:早前有多位受傷由赫爾松前線退下來的烏克蘭傷兵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提到在赫爾松反攻中巨大的傷亡,俄軍火力及校砲無人機的優勢,以及烏軍砲兵存在的問題。事實上,烏軍正面進攻俄軍的優勢火力,就可能要承受相當慘重的先期傷亡。(網絡圖片)
此外莫斯科更透過舉辦大規模年度聯合軍事演習,邀請盟友派兵參加相關演練課目,證實俄羅斯雖未在烏克蘭戰場取得決定性戰果,打破俄烏雙方軍事對峙戰況膠著態勢,但是倒也未如西方媒體所報導般,顯露戰敗跡象即將被迫撤離烏克蘭。
不過由於各方掌握俄烏衝突整體動態,多半都是透過媒體報導,但是隨著三個多月前開始有政治觀察家與軍事評論者察覺到,俄烏戰爭在俄羅斯刻意放緩攻勢後,確實開始有逐漸長期化可能性。現在經過半年後,證明當初預判相當正確;而其中原因不但是因為莫斯科決策高層主觀意願所致,其中更重要原因可能是烏克蘭與俄羅斯雙方確實都無法獲得突破性戰果,因此迫於客觀現實狀況,亦是造成此場戰事有可能陷入僵局,無法在短期內結束衝突之重要因素。
maxresdefault 12
編按:事實上自四月後,俄軍就開始轉換打法,更多是用大量火砲及火箭砲先轟擊烏軍防線與陣地,自身部隊則抵近休息或只進行護衛火砲群 / 砲兵火箭群的任務,到把防守中的敵軍削弱到相當程度後才讓部隊前出掃蕩。這明顯減低自身傷亡損耗並讓烏軍部隊傷亡大幅提升,代價是推進速度很慢。(網絡圖片)
對俄烏戰爭後續發展狀況,究竟必須透過觀察何種指標,才能夠當成可靠參考依據,其實確實是有跡可循;首先就是要注意到,西方媒體對俄烏戰爭報導密度與篇幅,從開戰初期佔據絕大部分版面與時段,到目前呈現指數性銳減狀況,其實就可以理解到,假若仍然是維持此種報導強度,基本上雙方就算在戰場上存在著某種程度之相互交鋒拉鋸戰態勢,但是要讓整個戰局發展到達成某種妥協結果,恐怕是機率極低。
3344C
編按:大城市的爭奪往往是傷亡最慘重的戰鬥,就算擁有火力優勢的,也要承受更高傷亡率,所以除非有必要,否則大城市一般都是避打的,要打也要部署相當時間,例如北頓和利昌西斯克也部署了接近一個月才開始打,這樣又拖延了作戰時間。(網絡圖片)
其次是吾人必須理解到停火(cease-fire)、休戰(truce)、停戰(armistice)與媾和(peace-making),其實是後續發展到完全不同層次狀態;因此若要前瞻未來俄烏戰事發展狀況,其實就必須掌握到究竟是某些接戰地區,實施區域性之停火,抑或是俄烏戰事整個涵蓋區域,通過政治協議落實全面性休戰,並且繼續發展成為全面性停戰,已變成為後續媾和與尋找政治解決方案之基礎。
不過吾人必須注意到,就目前支持基輔高層不願意積極媾和之驅動力來說,其源頭在於以美國為首之西方世界繼續提供軍備物資,希望能在軍事戰線上不至於潰敗(編按:甚至還能發動一些有效的反擊—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所以才讓戰事能夠延續下去。但就過去數周狀況觀察,西方各國能否繼續提供軍備支援,亦是觀察俄烏戰事後續發展狀況重要指標;而此項指標不僅是要要從質量上切入,更要注意其數量;假若不能達到某個水準,基本上亦無法扭轉戰局,迫使俄羅斯在軍事戰線上敗退。
630 360 1658743768 609
編按:相對於西方重型武器,出自俄系的東歐製戰甲車其實更適合烏軍的後勤與操作經驗,理論上也能作更大發揮,但問題是,這些武器雖然也經西方電子設備現代化,但數量還是有限。圖左為捷克Zuzana 2輪式自走砲,圖右為波蘭的PT-91型坦克。(圖片來自連結1及連結2)
儘管許多報導都指稱俄羅斯在軍備支援後勤補給上浮現後繼乏力現象,甚至還指稱俄羅斯已經耗盡傳統彈藥與精準導引武器,並且傳出必須轉頭向北韓採購,或是請平壤派遣援軍開赴俄烏前線投入作戰;此等傳聞顯然是有違全球對於俄羅斯軍備生產能量與後備動員能力之認知,但卻在西方言論市場上獲得刊載版面,但也確實誤導許多認識不清者之思維判斷。
再者就要提到軍事戰線以外幾個因素;特別要先談烏克蘭目前已有接近七百萬民難民離境尚未返回國內,儘管歐洲各國必須承受此等難民入境所構成之社會壓力,但迄至目前為止,並未成為影響歐洲各國政府必須逼迫烏克蘭儘速求和,以便在結束軍事衝突後,儘速安排烏克蘭難民重返該國。
630 360 1662654370 264
HIMARS還是烏軍手上最具威脅力的遠程曲射火力,但不理烏方守口如瓶的戰損了,HIMARS事實上也和很多其他烏方獲得的西方武器一樣,烏軍自己都沒法維修,戰場上壞了,能後送的都要拉回波蘭修,不能後送的就唯有就地破壞。這些都嚴重影響烏軍的反攻戰力。(圖片來自連結)
為何會有如此現象,其實就是因為歐洲早就承受來自非洲與中東大量難民入境壓力,所以在蝨多不癢債多不愁狀況下,所以烏克蘭難民並未成為影響歐洲各國對俄烏戰爭決策重要因素。
就莫斯科之所以能夠接受將俄烏衝突長期化因素來說,其實是因莫斯科當初判斷,難民對於其他歐洲國家將構成嚴重壓力,確實亦就是莫斯科用來讓歐洲各國感受到,在處理烏克蘭加入北約議題上,若是不能讓俄羅斯接受,就必須承擔此種苦果。
所以講得更明白些,就是原先莫斯科希望利用烏克蘭難民,在各國境內所構成社會問題與經濟壓力,以便間接對歐洲各國施壓,希望能夠讓其調整支持北約東擴立場;就此來說,顯然莫斯科確實是有點失算。
Joint press point with NATO Secretary General Jens Stoltenberg and Olga Stefanishyna, Deputy Prime Minister for European and Euro-Atlantic Integration of Ukraine ahead of the meeting of the NATO-Ukraine Commission
編按:對俄國觀點而言,真正引起俄國激烈反應的,其實是2021年底烏克蘭執意加入北約,甚至寫進憲法。其腹地直接暴露在北約炮火及美國將來中程彈道導彈威脅下,加上之前的東烏俄裔人士和其他親俄人士謀求獨立及與烏政府鬥爭的問題,促成最後的撕破臉收場……(圖片來自連結)
至於歐盟目前對於烏克蘭加入歐盟開放其申請程序,但各國都理解到基輔在人權保障、經濟開放與社會治理各個面向,要能夠達到歐盟標準,其實都還相距甚遠,所以基本上容許烏克蘭申請加入歐盟,根本上就是個可望不可及之理想;換句話說只是個口惠層次之政治表態,而不可能在可預見之未來獲得任何結果。
正因如此,俄羅斯對於烏克蘭加入歐盟根本未提出任何強烈反應,由此就可理解到此舉在政治天平上根本毫無推移作用。許多觀察俄烏戰爭之政治評論家,其實都為能注意到,俄羅斯對於烏克蘭加入北約與歐盟,採取截然不同政策與立場,在回應態度上差異甚大,所以在觀察後續戰事發展時,兩者務必是要有所區隔,千萬要避免混為一談。
622f30f5cf3f7
俄國自2014年後經過一翻經濟調整,已放掉國內大部分美元資產,加上開戰後一系列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操作,穩住經濟及國內物資之餘,更增加了出口,變相反而加強了持續戰爭的資源和能量。(網絡圖片)
最後就要提到氣候因素,在俄羅斯所面對各項戰爭中,『冬將軍』都是俄軍最好之盟友,在戰史上拿破崙與希特勒都為此吃足苦頭。特別是當歐盟各國受到美國所慫恿,從開戰初期對於俄羅斯出口歐洲能源產品展開抵制行動,到目前即將入冬,發現到此種政策根本就是搬石頭砸自己腳,弄巧成拙結果是讓過冬能源儲備不足,造成價格飛漲民怨沸騰,反而要讓本身蒙受更嚴重損失。
莫斯科運用能源出口要脅與壓迫歐洲各國,將是透過歐盟對烏克蘭施壓重要指標,對於未來戰局發展來說,將是最值得關注因素。只要俄羅斯在軍事戰線上能夠守得住,讓烏克蘭無法突破僵局,到最後透過運用能源作為對歐洲施壓手段,只要美國對滿足歐洲過冬能源需求無能為力,就無法繼續說服歐洲與其維持相同陣線,或許到那時才會是底定俄羅斯與烏克蘭軍事衝突最後結果之重要關鍵!
(雖然現時赫爾松大反攻似乎並沒有成功且烏軍損失很大,但烏軍利用車載輕步兵進行高速穿插的伊久姆大反攻仍在進行中,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這場攻勢對於入冬前的俄烏戰爭形勢都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