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束縳未除 生死不了
今天我們身在凡塵修道,就要超越不當的世俗觀念,才不會受制於人心私慾。我們要和世間同步不要同流,好比蓮花一樣在塵不染塵。因此唯有識透真假、洞察一切才能超越世俗找回自找。
佛法裡一句:「大地眾生皆有佛性。」這個佛性正是代表慈悲的一切心,也是一種平等無私的心,只要開啟人人本具足的佛性智慧,那人間不再苦海而是無量的般若。眾生就是一個私心、一個貪求才不能作自己的主人,只有隨「習性業力」於生死苦海。
束縛未除 生死不了即是告訴我們:如果無法把那些「著相的習性」如心理的成見、我執法執、妄想與情感以及攀緣心等斷除,就無法解脫生死煩惱。
◎要知道束縛的來源不是外來的,而是自己綁自己。因為他的修行不是為自己,而是生活在「與別人相互比較中」,所以否定自己、迷失自我。
(1)眾生用痴迷的心,用心識心見去看世界、看一切人事物,「束縛常在八識田中繞」,故煩惱不斷如何清淨?
(2)心靜萬物皆自靜,要知道萬物皆有生滅、對待,而我們本來清淨心什麼都没有,才能「臨萬象不留痕跡」,而跳出一切束縛。
(3)故修行最重要是「自去來」的無拘無執,若憑一己的判斷與見解不足以改變人生而解脫生死。
◎因此一切佛法以及善知識「只帶你到解脫生死的起點」,其他從凡塵磨鍊到開悟的過程,必須靠自己。所以佛陀才叫人要捨棄依賴心而自性自度。
(1)解脫生死的起點即是告訴我們:從「識透無常頓悟生死」到「悟心了性」的這段過程無人能代替你,無人能給你生死。因為明師引入門修行在個人,唯有1從生活中去體證2從眾人中去磨去修3從環境中接受考驗,才能超越生死。
(2)雖說修行難有一帆風順,有時換個角度想,從逆境中修行也是一種成長。想想「菩薩亦以眾生的折磨為增上緣」,磨即是要磨掉我們無明煩惱、磨掉我們習性稟性,真心才能顯露。
◎因此悟者的心境要懂得靜處、鬧處、行住坐臥處、身處一切處能不住萬境,當心中無住、無為才能「與無處相應」,說更清楚點,這顆清淨心能隨緣自在,通達周遭法界來去自如即是佛了。
(1)要知道「心本無相迷人自擾」。心中有相即是一切境的反射,若能「眼見相心不染著」,心中無痕跡才能破相。
(2)故身心跳出束縛,非靠善知識指引、或自心轉自心就能放下,而是要「自我覺醒、識透萬法真相,當事境來臨時,要時時修正自己的理念。」讓心處在最清淨自在之境。
(3)修行若「著相他求」累劫用心也難成。因為有所求則不得淨,就會陷入痴迷的得失成敗中。若能放下我相放空我心,遠離妄想與諸見才能淨化此心如虛空。
惠能大師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意指:清淨本性起了心念,六根雖有聲色功能,就是不攀緣外境,因此真如妙性就能常自在。
◎見性之人,心只有一心即真如本心。故起心動念皆「真如妙用與妙法」,而凡心動念皆「妄念與攀緣」,心念不同成就當然不同。
(1)心境平和無事的人,面臨吵雜人群中,心一樣平靜,就算遇到困窮潦倒時,還是不為所動。
(2)心經有云:「五蘊皆空。」並不是五蘊都没有,而是六根看上六塵不相應,讓它自然來自然去不存心中,才是真正的空。
(3)因此菩薩「見色知空」,無論看什麼、聽什麼,一點也不染著,讓世間一切善惡緣順逆境,隨其來去不留痕跡。
◎襌法有云:「無情於生死、無心於萬物,身心皆空時才能跳脫一切束縛。」
(1)無情於生死 - 有情即是有生死、有生滅、有對待。無情就是一種聖情(不貪戀不妄求)、没有私情、没有分別即是真正無情。
(2)無心於萬物 - 無心不是没有心,而是對境不生心,此為清淨心。唯有現清淨心才能跳脫一切境,不被萬物所綁。
(3)見性之人「臨萬境心如如」,相而無相(面對相心不取相),不起生滅之心。
◎所以佛法常言:「不住一切處的心,即佛性。」
(1)不住一切處的心即是「內無其心,外無一切境界。」
內無其心 - 連心的相、心的執都没有,把心安住在無相、無執的清淨中。
外無一切境界 - 對一切境不起心、不染著,隨緣示現。
(2)修行怕的是見空著空、見有著有,這即是凡夫,就延伸我相、人相等眾生相,當一切法都有了,則一切一切都是障礙,如何超越生死?
(慈覺賢部落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