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服食五牙法”:道家養身修煉方法
五牙,即五方精氣。唐道士司馬承禎在《服氣精義論》中說:“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脈;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為形為血;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在形為肉;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在形為皮;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際,在形為骨。”道家把這五個方位與自身相聯繫,形成一套養身修煉方法,稱作“服食五方五牙法”,又稱“服食五牙法”或“鼓漱法”。
如何進行“服食五牙法”的修煉?
在清晨四五點鐘,道士分別面向五個不同方位,平坐;雙手握固,閉目;上下左右分別叩齒三遍;用舌頭在口腔及上下左右牙齒表面上攪動,這樣刺激口腔唾液的分佈;唾液滿口了,深入呼吸。
分數次吞咽唾液。這便是“服食五牙法”的修煉步驟。
其中,握固,即指握持牢固,道經《養生方導引法》說:“拘魂門,制魄戶,名曰握固。屈大拇指,著小指內指抱之。”即大拇指屈向手心,其餘四指抱握在一起。
而此法中的叩齒,即叩擊上下左右的牙齒。道經《九真高上寶書神明經》曰:“叩齒之法,左相叩,名曰打天鐘;右相叩,名曰捶天磬;中央上下相叩,名曰鳴天鼓。”道教認為叩齒可以集中精神,除邪氣。從現代醫學來看,叩齒能促進牙齦、牙周膜、牙髓腔部位的血液迴圈。還能使食物殘渣掉除,保護牙齒清潔,增加牙齒的營養供應,使牙齒不易鬆動和脫落,不易生齲齒。同時又加強了咀嚼機能,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
叩齒和鼓漱有時可分開使用。如《道功內八段錦》:“赤龍(指舌)攪水津,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這裡的修煉方法是只吞咽唾液。
服食五牙:養身療疾,修煉身心
“服食五牙法”唐道士司馬承禎在《五牙論》中說:“形之所全者,本於臟腑也。神之所安者,質於精氣也。雖稟形於五神,已具其象,而體衰氣耗,乃致凋敗,故須納雲牙(五牙)而溉液,吸餐景以孕靈。榮衛保其貞和,容貌駐其朽謝,加以久習成妙,積感通神,與五老而齊升,並九真而到位。”
在施行服食五牙修煉法過程中,道士們強調服食前思想意念要先行通達各個所要走行的臟腑器官,使五方得以宣通,滋養五臟,周流形體。服食前要靜慮澄心,服食中要存神思念五方,如:“令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氳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修服而至,會於脈中,流散諸脈,上通於目。”其它四方氣的循行大體相同。
“服食五牙法”也是道教《靈寶五符經》中的古老方法。此法在唐以前已有流行,隋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論》中有記載,但沒有向五方密咒的舉行。隋末至唐初,漸入宗教色彩,納入道教之中。
“服食五牙法”可以養身療疾
唾液是人們必不可少的津液,它含有溶菌酶、澱粉酶、分泌性抗體、水等成分,具有殺菌解毒、抵抗某些疾病、增加消化功能的作用。鼓漱攪動口腔,能促使唾液分泌,提高口腔粘膜的正常防禦機能。頻頻鼓動口腔,還可以使嚼咬肌不易萎縮,面頰部不易塌陷。
服食五牙,並且在主觀意識的作用下,還可以攻療五臟疾病。《服真五牙法》說:“凡服五牙之氣者,皆宜思入其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