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2-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62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910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故宮《三駝圖》:表達「剛者易折,柔者長存,人情練達,柔骨順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明代《三駝圖》,是一幅極有意思的畫,畫家只畫了三個駝背的人,後來的鑒賞題跋卻嘲笑他們是趨炎附勢、卑躬屈膝的弱勢群體。嚴重了,嚴重了! “剛者易折,柔者長存,人情練達,柔骨順世”,何嘗不是一種強勢思維?誰見過這麼豐腴富態、笑口常開的弱勢群體呢?
《三駝圖》畫中描繪的是三個行走著的駝背老人。前邊一個提盒持杖,正回首而顧,中間一個拱手向前,似在問候,最後一個緊緊跟來,拍手大笑。三人雖謙恭低調,相互顧盼,但卻個性張揚,栩栩如生。三駝肉團團站立呈倒品字形,與上部的題詩相映生輝。
畫家惜墨如金,不藉助任何背景的勾勒,五百年來竟然沒有受到任何刁難,真乃上品也。
從左下角落款獲悉,畫家名叫李士達,是一個草根畫家,關於他的史料記載也不多。李士達, 字通甫,號仰槐,江蘇蘇州人,明萬曆二年(1574)進士。工畫人物、山水,曾經論述畫有五美:「蒼、逸、奇、遠、韻。」又有五惡:「嫩、板、刻、生、痴。」擅用洗鍊簡潔的線描給人物造型、勾勒衣紋,人物鬚髮筆墨圓潤,可見其深厚的繪畫功力。
《三駝圖》中人物排列成穩定的三角結構,氛圍緊湊,雖然沒有背景襯托,卻耐人尋味。 李士達的成功,是明代商品經濟的產物。市民階層強大了,他們更願意用幽默詼諧的方式展現生活中醜惡,這為《三駝圖》的出現提供了土壤。
《三駝圖》的上端留了大片的空白,有明代畫家、藏書家的題詩三首:
題詩一 錢允治題詩
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
趙駝拍手哈哈笑,世上原來無直人。
三首題詩中,錢允治是題詩的第一人。他是明代書畫大腕文徵明的高足錢穀之子。前三句還原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鄉里鄉親寒暄的場景,而最後一句迅速拔高詩的定位,一針見血,點明了此幅圖的諷世主題。
「世上原來無直人」,出自《增廣閒文》,原句為「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意思是:世界上長得筆直的樹木多得是,可是正直的人、沒有心計的人卻是很少有的。
人人都是駝背,旨在諷刺什麼?我們得結合歷史背景來理解,請注意角落裡的時間信息。
款文:「萬曆丁巳冬」也就是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冬,正處於明末的萬曆朝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繪畫行業也得此沾染變得世俗化:有人靠賣畫發了財,有人靠剽竊致了富,趨炎附勢的風氣盛行……
於是,點頭哈腰的人多了,剛正不阿的人少了,這激起了畫家的詰問:「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天底下竟沒有一個挺直腰杆做人的?」 便將民間歌謠形之於畫圖,通俗而又詼諧地諷刺了當下。
題詩二 陸士仁題詩
為憐同病轉相親,一笑風前薄世因。
莫道此翁無傲骨,素心清澈勝他人。
居中是陸士仁的詩,他字文近,蘇州人,為文徵明學生陸師道之子,曾補博士弟子員,善畫山水。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發「雜音」:駝背僅是生理殘疾,但他們的傲骨仍在,其心靈也比「他人」清純,陸老人家教導我們說,一定要透過現象去尋求本質。他認為駝背人善良正直,較之那些體格健全、卻一身軟骨的傢伙,不可同日而語。
題詩三 文謙光題詩
形模相肖更相親,會聚三駝似有因。
卻羨淵明歸思早,世塗只見折腰人。
左上是文謙光的詩,文先生字去盈,也是蘇州人,善長書法,行楷有晉唐風骨。他引用陶淵明憤恨世俗而辭官歸隱的典故,明確地指出「腰板倍兒挺的好人」全都上山下鄉去了,他們去山鄉采東菊,見南山去了。城裡的人,心理性格都有缺陷,壞得很。
畫家畫得好,三位詩人立意也好,靜思後還會覺得三首詩的內涵不盡相同。要是《三駝圖》有畫沒詩,能否傳到現在都是個問題。畫與詩的珠聯壁合如錦上添花,給人帶來了極大的審美愉悅和審美驚奇。
若讓李士達自題詩一首,不知會如何下筆。也許他會莞爾一笑:「嘻!爾等見仁見智,各引一端,正合吾意也」。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