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闡發大法
真諦大師,西印度優禪尼國人,西元五、六世紀時譯經僧,譯作以《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影響後世最深,此二論為南朝攝論學派的主要理論根據,真諦因而被尊為攝論宗之祖。
真諦應梁武帝的邀請,於南朝梁中大同元年(五三五),攜帶著經典來到建康,從事譯經。不料,侯景叛變,率兵破城,梁武帝餓死在台城。真諦只好移往富春(浙江富陽)遊化,後來又輾轉遊歷今之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州等地。一路上儘管居無定所,生活艱苦,真諦仍譯經不輟,未曾間斷。
真諦有感於譯經弘法的志願難以施展,因此打算前往楞伽修國(斯里蘭卡),可是由於僧信四眾虔誠勸請,只得暫時居於南越(南粵),與前梁舊臣修訂先前所譯經文。
陳文帝天嘉二年(五六一),真諦仍然決定乘船回印度去,門人又追隨趕來,再度為眾人所挽留,於是留在海邊繼續譯經。天嘉三年(五六二)九月,真諦終於搭船離去,沒想到航行到中途,又遭風浪吹回廣州。在中土漂泊了十六年的真諦,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緣,自此不再提返回印度之事,專心留在中土譯經。
真諦留在中土的最後七年裡,所譯出的經文質量,大大超越了先前的十六年,大多以《攝大乘論》為中心。他的門人一邊協助真諦譯經,一邊聽真諦講經,師徒之間不僅培養了深摯的情誼,也造就了許多精通《攝論》的優秀傑出的僧伽。
真諦因見唯識學僅流傳於嶺南之地,故而召集徒眾,於佛前誓弘《攝論》、《俱舍》,令不斷絕。他年已七十,猶登壇講經不輟,最後在說法時圓寂。
釋初參曰:真諦生逢亂世,在顛沛流離中依然譯經不輟,他無畏艱辛困苦,只望唯識義理能廣為弘傳,師徒之間,共同為譯經弘法大業而努力,令人讚歎。僧伽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但望今之行者,為闡發大法,皆有如真諦一般之弘法的熱情與毅力。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