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忍辱波羅蜜」
佛教把吾人所居住的世界稱為「娑婆」,也就是「堪忍」的意思。可見人活著就必須要忍,何況學佛修行,要想成就佛道,忍辱是必修的不二法門。
忍辱,就是忍受別人的侮辱、惱害而不起瞋心,因此忍辱的定義就是:堪受外境加諸於身心的苦惱與痛苦,而絲毫不忿怒、不結怨、不懷惡意,也沒有報復之心。
根據《佛所行經》記載,佛陀在過去世修行時,曾被五百個「健罵丈夫」追逐惡罵,不論佛陀走到那裡,他們就跟著罵到那裡,而佛陀的態度是如《菩薩戒經》的「未曾於彼起微恨心,常興慈救而用觀察」。因此經云:「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無怨,必為人尊。」(《四十二章經》)「能忍之人,第一善心。」(《正法念處經》)「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佛遺教經》)
忍辱並非「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懦弱」行為;忍是一種大勇、大力、大無畏、大擔當。一個人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能名為入道智慧人也」(《佛說遺教經》)。因此,忍是一種力量,是責任,是明理,是化解,是般若智慧。
忍有三種層次: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又說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大智度論》)
所謂「生忍」,就是我們忍受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酸甜苦辣,是擔當人我的是非曲直,是負責應盡的任務,是處理是非得失,是化解恩怨煩惱。一個人要維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生忍。例如,為了工作上班,必須忍受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可以說,人要維持生命,要能生活下去,就必須忍耐,這就是「生忍」;而這種忍耐就是一種從生活中淬煉出來的智慧與力量。
所謂「法忍」,就是吾人要維持生活、生命,要能把心理上的貪瞋癡成見,能夠自我克制,能夠自我疏通,能夠自我調適。也就是體認一切諸法和事物的實相為「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此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例如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不但不為此所動,要能真正的認知,能夠處理,能夠化解,能夠消滅,這就是「法忍」。法忍就是一種體悟「緣起性空」,明白因緣果報,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
所謂「無生法忍」,就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是了知一切法本是不生不滅,無所謂忍或不忍,一切都是法爾如是,這就是「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種覺悟無生之理,察見一切無生之法的實相智慧。
忍辱是為了對治瞋心,瞋是三毒之一,所謂《佛遺教經》云:「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法苑珠林》也說:「瞋是失諸善法之根本,墮諸惡道之因緣。」又說瞋心是「法樂之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大斧」。瞋心一起,可以障閉我人的智慧,如同天上的烏雲掩蓋明月;又像野火燒盡林木。所以經云:「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吾人學佛修行,累積功德,禁不住一次的暴怒,所謂「佛前多劫修供養,所積廣大福德緣;一念瞋心才興起,盡焚彼福成灰燼」。因此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忍辱的利益,如《忍辱經》說:「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世無所怙,唯忍可恃;忍為安宅,災怪不生。」「忍為神鎧,眾兵不加;忍為大舟,可以渡難;忍為良藥,能濟眾命。」《法句經》也說:「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因此,「為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正法念處經》)。
世人都以為忍辱是吃虧、受氣、退讓,是怯懦的行為。其實,如同挑夫,沒有力量的人,只能挑二十斤;稍為有力的人,可以挑八十斤;真正有力的人,能挑二百斤,所以能擔、能受、能忍,就是力量。有力量的人,面對榮辱毀譽、利衰苦樂,都能擔當;因其擔當,所獲利益,無與倫比。
所以,學習能忍,在世間生活、生存,才能不會灰心動性,這不只是說「忍一口氣,風平浪靜」而已,以忍處世,功德無比。
忍辱之於人,是利?是衰?不言而喻。
(慈覺賢部落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