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老子提出“道”,彰顯“道”的天地萬物和行“道”之人
道教尊崇老子,以老子為教主,因此一切也都要從老子談起。老子倡言大道,此事暫且不論,但他的一次偶然的感慨卻不可不提。
老子曾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現在誰也不知道老子碰到的是什麼患,也許是在遇到很多患之後才有此種感歎。然而,“身”果真是患的根源嗎?不然。他曾經問過世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他自己的回答是:“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
說到底,名利財貨之得失,與身相比,要輕得多。所以,老子講無為,告訴世人要跟從“道”,在“道”的指引下上路,而不要去追逐名利財貨。這條路,是歸根覆命之路。萬物之根在“道”,而人之根自然也是“道”。
然而,“道”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能提,更不能回答。“道可道,非常道”(一章),當說出“道”是什麼的時候,它已經不再是這個什麼了。換言之,當告訴你該怎麼走、上什麼路的時候,這條路已不是跟從“道”的路。因此,可以說路是人自己走出來的,而跟從“道”上路,也是你自己的事。不過,老子雖然沒有告訴人該怎麼上路,卻告訴了世人上路前的準備和上路之時的注意事項,這就是無為和虛靜。
在無為之際,“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就可以觀複,看到本真之路。這條本真之路,不管你怎麼走,只要你走上了本真之路,你就可以無患,就可以“長生久視”。
總而言之,老子在對“身”感慨之際,又指出了人應該挺身上路,以有限之身行無限之大道。所以,老子提出“道”,本質上是要為世人指出一條路,這條路可以治國,也可以修身。老子最關心的是“道”,他哲學的核心也是“道”,但又由“道”而述及彰顯“道”的天地萬物和行“道”之人。
在這裡,既沒有對生的執著,也沒有對死的抗拒,在讓人上“道”之際,又表現出對人特別是個體的人的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即使人已不在,天地間照樣有“道”在流行。
所以,真心誠意聽從老子召喚的莊子上路了,向人指示出生不如死,因為死可以與碧虛寥廓同其流,共顯道的流行。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