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創立及其歷史發展
生活當中,人們往往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挫折,但在與命運作鬥爭的時候,有時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於是人們幻想自己要是能成神仙那該多好啊,所有的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住在仙山樓閣里,喝著仙液瓊漿,吃著仙果美食,到處是仙露明珠、仙山瓊閣,出行有仙鶴,騰雲駕霧;生病有仙丹,藥到病除;碰到困難事,仙指一揮,妥了;遇見不平人,神通一顯,解了;還有……可惜,我們是不能成為神仙的。但是你們是否知道這既不可遇也不可求的「神仙」又是怎麼來的呢?這不得不提起僅中國所有的一種宗教——道教。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作為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追溯其思想淵源有三:一是中國古代的鬼神崇拜;二是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三是秦漢時期的黃老道。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的《易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因為道家哲學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道教與道家是決然不同的兩碼事。道家學派所講的道學不是宗教,也不主張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之一,被後世的道家奉為「經書」,並不是「太上老君」為布道而寫的經書。
先秦時代把老子、莊子的思想稱為道家﹐老子也就成了道教的祖師。秦漢時代,有黃老道一派,崇尚無為,尊黃帝、老子。至東漢初有楚王英喜黃老之說,尚未立祠祭祀,至恆帝時始為老子立祠。這大概是以老子為祖師來供奉的開始,從此老子便成了神,並與天神有相同的地位。道教建立以後,又有了對老子的進一步神化。老子是中國古代的大聖人,聲望之高與黃帝齊同。
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一般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道教教義中雖有道學成分,但遠不足以代表道學精神,也遠不足以傳達老莊思想,二者不可混同。
道教之成為一個有組織的獨立宗教,是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公元126年—144年),沛國豐邑人張陵學道於鶴鳴山,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24篇,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並依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民間信仰,創立了道派。因入道均須交納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又稱正一盟威道。其後傳其子張衡,再傳於其孫張魯,此即歷史上所說的「三張」。而「三張」所傳的「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過奉道,以符水咒語治病。此派教徒尊崇張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
張陵(34~156),中國東漢五斗米道創立者。後改名張道陵,字輔漢,敬為張天師。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說東漢順帝時,老群(?)降臨蜀郡鶴鳴山(在今四川省大邑縣境內),以"正一盟威之道"傳授天師張道陵,使之教化民眾,從而創立了道教最初的一個道團--五斗米道.所以五斗米道最初便奉"大道"為最高神,以太上老君為教祖.實際上,五斗米道是東漢巴蜀地區民間鬼神迷信和巫術活動與道家宇宙論相結合的產物。
東漢時期道教還有另外一個教派叫太平道,此派由巨鹿人張角創立於漢靈帝熹平年間(公元172年-178年),史載張角信仰黃老道,自稱「大賢良師」,他在用符水咒語為人治病同時,組織教團和「黃巾軍」。據史料記載,教徒達數十萬,遍布中原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太平道的基本思想是以黃老道和太平經的學說為中心,主要信仰咒術和內省治病。它盛衰與「黃巾軍」緊密相關,曾隨「黃巾軍」的發展而得到廣泛傳布,後因「黃巾軍」的失敗而遭到致命打擊,轉為在民間秘密流傳。
道教在魏晉時期有一個較大的發展,道教開始向體制化的官方正統宗教發展。晉代道教學者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一書中,對戰國秦漢以來社會上流行的神仙信仰和各種方術加以系統的總結,創立了道教丹鼎一系。他從理論上闡述了修道成仙的可能性,提出以服食金丹大藥為主,兼行其他方術的修仙途徑。他還猛烈抨擊早期民間道教的活動,提出以道為內,以儒為外,使神仙方術與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的教義,從而為道教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與葛洪同時,「天師道」在江東盛行,並逐漸向義理方向發展,先後形成上清、靈寶、三皇三支經法。這三支經法到南朝劉宋時由陸靜修匯歸一流,後經陶弘景加以發揮,形成經錄系,史稱「南天師道」。
葛洪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葛洪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內擅丹道,外習醫術,研精道儒,學貫百家,思想淵深,著作弘富。他不僅對道教理論的發展卓有建樹,而且學兼內外,於治術、醫學、音樂、文學等方面亦多成就。
南北朝時,著名的道教學者、醫學家、政治家陶弘景,憤於朝政腐敗,棄官曾在江蘇省的茅山隱居,並建立了華陽館,字號「華陽隱居」,開創了道教的茅山宗。梁武帝稱帝後,想讓其出山為官,但他不肯,梁帝便常與其書信來往,與其商討朝中大事,人稱「山中宰相」。 由於他煉丹時要避開俗人,想到偏僻一些的地方繼續煉丹,於是不顧皇帝的反對,俏悄地離開茅山,隱姓埋名到了浙江永康的蘭中山,後因當地稻田缺乏,不夠煉丹用的燃料,於是輾轉到了浙江永嘉的青嶂山,後又因當地盜匪猖獗,只得令覓他處。最後他來到浙江瑞安,喜歡上了當地的嶼山,便在此定居下來。他在嶼山採藥、煉丹、行醫,被當地人稱為「陶公」,後來嶼山也改名為「陶山」。 但好景不長,兩、三年後他又遷居到了今天永嘉楠溪的大若岩,當地還有個「陶公洞」。可沒幾個月,梁武帝便派人來接他,無論其如何懇求都不予准許繼續隱居,無奈陶公只得跟隨來人回了京師。
南北朝時,道教的最大發展是北魏寇謙之改革「五斗米道」,創立了「北天師道」。寇謙之對道教的這一改革,使道教由原來的民間宗教一變而成為官方宗教。加之他確實革除了道教某些弊端,並制定了許多新的科儀,因此使道教有了重大的發展,為後來儒釋道三教鼎立並盛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隋唐北宋時期,官方道教興盛發達。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後裔,自開國後即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唐玄宗尤其崇信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北宋真宗、徽宗尊奉道教神趙玄朗為王室始祖,屢次加封玉皇大帝尊號,建立宮觀供奉。由於唐宋統治者的尊崇扶持,道教在當時極為興盛。
據文獻記載,武德三年(620年)。五月,有一個名叫吉善行的人在羊角山見到一位騎著朱鬛白馬的白髯老叟。老叟告訴他,你去轉告唐天子,我是他的祖先,今年平定賊亂後,子子孫孫可以千年為天子,吉善行便轉告了李淵。李淵聽後便在羊角山為老叟立了廟。這老臾不消說便是太上老君了。自命為太上老君後裔,奉天命而坐天下的李淵和李世民等由此而大肆提高道教的地位。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三教中道教列第一,儒教列第二,佛教排第三,道教的地位有如青雲直上。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奉道教。從這時直至唐玄宗李隆基時代,除武則天時代外,道教一直是春風得意,大受青睞
晚唐北宋以後,道教教義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在兼融儒、釋、道三教思想。到了南宋金元對峙時期,道教內部發生重大變革,新興道派紛紛湧現。在北方有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南方有金丹派南宗、清微派、神霄派和淨明道等新道派。同時,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等道派逐漸合流,形成以講究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從信仰特徵和思想旨趣說,「正一道」崇拜鬼神、注重符籙,以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為宗旨。與別的道派不同,信奉「正一道」的道士可以結婚。元朝統一之後,南北各道派重新組合,形成以內丹為主的全真道和符籙為主的正一道兩大派系,流傳至今。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主張儒、釋、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提出「三教從來一祖風」的融合學說。後被尊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歷史上稱為北七真。即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因其對全真道的傳播和發展作過貢獻,被尊為北宋真人,並得到元世祖的詔封。其大多出身世家大族,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師承王重陽三教合一思想,雖各創一派,但宗教思想和修煉方式大致相似。
1219年,蒙古成吉思汗遣使召見全真道人丘處機。丘處機以七十餘歲的高齡,率十八高徒跋涉數萬里,遠赴西域雪山行營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求道教的煉養長生之術,丘處機以道家清靜無為,敬無愛民戒殺之旨勸諭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敬而稱其為"活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並敕免全真門下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於1224年東歸,住於燕京長春宮。1227年卒後,葬於該宮處順堂,即今北京白雲觀 史書曾將蒙古軍隊的招安和丘處機「刀下救人」概括為「一言止殺」。「一言止殺」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統治者在人性化統治方面有了一些進步的認識,有助於恢復中原地區的經濟,緩和了一些民族矛盾,客觀上為元朝統一中國做出了貢獻。清代乾隆皇帝曾為此寫下了「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的對聯。
明王朝為加強封建專制集權,對宗教曾施行過一系列的檢約措施,如認為道士不可凌駕於天子之上,因去天師封號,改授正乙嗣教真人,使神權、教權從屬於皇權、政權;設置道錄司,掌管天下道士,檢束其行;建立嚴格的度牒制度,限度給牒;又限制奉道出家年齡,限制州縣寺觀,等等。因而總體而言,道教在明清時期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漸下降。道教教義、教制總的說來雖無大發展,但道教思想卻進一步通俗化,流傳於廣大社會。各種大大小小的道教神廟,受到官紳士民的普遍崇拜。扶乩降仙、齋醮超度之風,在社會上盛行。道教的神仙信仰、金丹修煉說,滲透於這一時代的大量文學作品中。在這種特殊的情形下,出現了武當派、《道藏》編撰、天師道中興等事件,出現了張三丰、王常月等道士。同時道教進一步走向通俗化,走向世俗化,走向民間化,流布於整個社會,滲透於社會文化各個方面。而清王朝對道教既利用又嚴加控制,且持有所貶斥的嚴峻態度,道教的地位日益下降,失去了政治影響力。至清末民國時期,道教雖已非常衰微,但作為一種傳統宗教信仰,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仍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張三丰,元﹑明(一說金)著名道士,生卒年不詳,傳說生辰時間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但據後人推測,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1314~1320)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傳說其丰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游止無恆。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復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但在金庸筆下,張三丰被描述可以與達摩並駕齊驅的神秘的武林高手,是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的中武當派開山始祖,是該書出場最早的人物之一,從第一章「天涯思君不可忘」到最後一章「不識張郎是張郎」,都有出場,可以說張三丰是貫穿整書的唯一一個人物。其人氣度恢弘、善惡分明,小說作者金庸先生評價他為「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
(中國道教文化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