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1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龍虎山法官行法的“要訣”是什麼?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9-29 01:00: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龍虎山法官行法的“要訣”是什麼?

清朝的時候,龍虎山大真人府有個法官,姓林。道場非常靈驗。祈晴禱雨,驅邪治病,應如影響。遠近聞名,求之者眾。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修煉有素”的道長。有一天,蘇州有個蔡道長前來求法。但見林道長,相貌平平,與普通老人沒啥區別。他又詢問該林法官行法的秘訣,大談道經奧義。林道長“聽的”一愣一愣的。等蔡道長說完,林道長說道友剛才講的,我一句都沒聽懂,我也不知道什麼修煉之法。只是依科奉行罷了,師父怎麼教,我就怎麼做。


白玉蟾祖師云:“莫問靈不靈,莫問驗不驗。信手行將去,莫起一切念。”行法也好,修煉也罷,貴在一念精誠,若稍有狐疑,則氣機散亂,不能感格聖真。

《道法九要》云:“近觀行持者,間或不靈,呼召不應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驗非常,廣學者卻不如之。此非法之不應也,緣學者多傳廣學,反使精神不能純一,分散元陽。登壇之際,神不歸一,法不靈應。豈不聞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

道教科儀是體現道教信仰內容的行為方式,俗話稱“道場”。它是道教信仰者接受道教教化、加強道教信仰、培養道教情感、以及交流思想見解的重要手段。它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宗派,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道教科儀。信眾邀請道士為他們舉行消災延生或超度道場,我們道士要為他們念經拜懺,舉行步罡踏斗、破獄沖表等科儀,從而,使信眾的心靈得到慰藉,願望得到滿足,但從一個道教徒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宗教科儀有些什麼功能、有些什麼作用呢?值得我們深思。


一、通神和濟度功能

道教信眾來到宮觀做道場,或為了祈求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平安,或為了超度亡故親友的靈魂早升仙界,或為了早生貴子和招財進寶,這些需要通過道士來奏請或召請天地間的神鬼來實現的。沒有道教徒的通神,就無法濟生度死。

《金籙大齋啟盟儀》稱“道家所先,莫近乎齋。齋者甚多,大同小異,功德甚重,實能貫通乎上下,以歸於最上一乘也。其威儀節度總二百四十條,秘于三元宮中,造端舉要,以詔後學。由是觀之,則所謂動天地,感鬼神,福邦國,濟幽顯,舍此道,則何以哉”。意思是道教的科儀名目繁多,但都大同小異,上可通達神仙世界,下可以到達幽冥境界,都可以達到溝通神、人、鬼的關係,使道教信徒的祈求和願望能夠通達到天界的最高處,也能夠達到幽界的最深處。


可見,道教儀式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感應神鬼,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安慰,或者幫助幽界的鬼魂拔度超升、或得道登升仙界。如果道教科儀離開了通神和濟度的功能,信眾就不會來到道觀做道場,也不會出現萬商云集的廟會,也無法給做道場的信眾以什麼心靈的慰藉。如果信眾的心願得不到滿足,就不可能有宗教的延續。
為了表達道教通神和濟度的功能,道教儀式的壇場總是隨科儀的內容而幻化的。例如在進表科儀中,法師假十尺大小的地方,鋪設罡單,作為九重之天,隨著道曲,踏著禹步,像臣子叩見皇帝一樣,送達章奏。因此,在進表科儀中,法師的大部分功法都是在罡單上完成的,而罡單上繪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等仙境之物,象徵仙界,象徵著法師的元神出竅,云遊天庭,把信眾的心願飛送給神靈。

在淨壇、進表等科儀中,有時道眾分班旋繞,猶如仙班在仙界靈霄中,慢行讚頌,“瑤壇偈”唱詞:“瑤壇設象玉京山,對越神霄尺尺間;寶黍空浮瞻妙相,珠廉高舉瑾天顏;云馭龍降臨法界,風燭龍燈映寶台;三界十方齊降鑒,龐留洪神滿人間”,描寫了神仙世界天庭君臣相見的場景,表達了信眾祈福的願望。


同時,道士闡影科儀時,都會誦念經文中道教天尊神名號,祈請神靈光臨醮壇,“金鐘交徹,玉磬和鳴,召十方陽德之靈,集九地陰冥之宰,普臨法會,共證齋功”,如地獄燈儀、亡斗等,煉度科還會召集九幽孤魂野鬼臨壇。人們在壇場裡雖然看不到神靈的身影,也聽不到神靈的聲音,但是,道教認為,只要按儀行事,神靈是會來到壇場聽到道教徒的祈請和信眾的願望的。

另外,在有的道教科儀中,法師還要施符法召請天將神吏蒞臨壇場,或者法師在行儀時把自己存想成是一方高尊,代天說教,代神施法,甚至代天神選召,如發符、禮斗、進表等科儀,法師要會變神召將道法,否則,法師就無法行儀。神聖的科儀和莊重的壇場,使道教徒感受到神靈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祈求就會得到滿足,自己在地下的亡親會得到升登,從而,在通神和濟度功能中,能幫助道教徒解脫各種思想苦悶和世事煩惱,在心靈上得到了滿足,靈魂得到充實和歡樂,而這種滿足也正是基於對神的信仰。


二、修持功能

道教徒行儀也是修道的一個內容。修道的途徑有很多,或鑽研經典,身體力行照道教教義思想,或打坐,煉丹“養身”,或云遊訪師問道,或耕作,或習武健身,或從事齋醮符籙,誦經禮懺,超生度死。修道方法的多樣性,體現了“道”的豐富內容和悠久的歷史。

南朝劉宋時高道陸修靜在《洞玄靈寶齋說光燭罰燈祝願儀》中說,“身為殺盜淫動,故役之以禮拜;口有惡言綺語兩舌,故課之以課誦;心有貪欲滇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這就是說,禮拜、誦經和思神等科儀行為,可以管住修道人的身體行為、嘴裡說話和頭腦裡的思想活動,通過禮拜、誦經和思神,道士能夠在思想裡沒有貪婪的欲望,嘴裡沒有骯髒的語言,行動上沒有醜惡的行為,自然達到“洗心淨行,心行精至”。

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就能夠和神靈溝通,能召請天神降臨,向神斥說信徒的願望。所以,道教日常早晚功課開始誦念經文前要念八大咒,目的就是淨口、淨心、淨意、淨天地等,澄心滌慮,使身心皈依道途。可見,學習做道場以及在修道中堅持做道場科儀,對自身的修持大有裨益。


道士修持包含很多的內容,而堅定自己的信仰,繼承道教教理教義,應該是最重要的內容。道教科儀都是按照教義思想編寫的,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大量的道教教義的內容,需要我們去認真體會、領悟。例如,在《斗姆煉度金科》中,在水火交煉以後有詞稱:“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煉度眾魂;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煉度有形;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交煉,煉度成真”,這名話,緣起於道教經典《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教義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產生出來的,萬物的本體是“道”,是“氣”,而處於天地間的人、魂、神同樣統一於道,氣範疇之中,魂可以投胎成人,魂可以登真成仙,而人也可能下地獄為鬼,也可以上天界成仙,這些都是道教科儀中所包含的道教教義思想。當然,不同的科儀包含的教義內容不盡相同,這是由科儀行為的目的、要求和表現形式決定的。

其次,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懺悔罪錯、解冤釋結的內容。在《斗姥煉度金科》中在“志心召請”“二十四門苦爽、三十六類傷亡”後,有許多解冤釋結的誦白,其中有稱“切以積憤成冤,雖戴天而必複,欺心負債,誠切己以難忘。縱僥倖於人間,必牽纏於泉下。念念不忘,冤冤相報,以今請降符章,解釋累世冤對,共離苦趣,各遂生方”。科書中有行儀提示“師結北斗訣,存想自己恩怨兩忘,一切冤仇解釋”。

又如《玉皇宥罪賜福寶懺》中的“除罪、成真”兩段,道眾替代亡靈懺悔,願消除“不孝父母罪、不敬天地罪、肆意任心罪、順邪棄正罪,葷口讀誦罪、邪淫妄語罪、無恭敬心罪”等各種罪孽,達到“按妙典以懺除,求諸障之掃蕩”,同時,希望此魂來世能夠“得證功德身、神通身、慈悲身、良翳身、光明身、自在身等”,“身度三界與道常存”。這樣的經文,言簡意賅,通俗易懂,道眾在為信眾舉行超度祖先科儀的過程,其實也是對信眾和自己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相得益彰。


三、皈依、戒律和願望的內容

在各種科儀中,都包含有歸依、戒律和願望的內容。齋天科儀中的“十二願”即“一願乾坤明素,二願氣象清圓,三願主躬康泰,四願民族和睦,五願天垂甘露,六願地發祥煙,七願四時順序,八願萬物生全,九願家多孝悌,十願國富才賢,十一願世界和平,十二願正道興行”,體現了道教對太平社會的理想願望。而且,各種科儀行儀時都有皈依道、經、師三寶的內容,在戒律上也體現“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茹葷、戒不敬三寶”等宗教思想,希望道眾能“奉戒專一,冥心大道”,這對行儀的道士都有教育意義和修持功能。

四、包涵著養生思想

第四、道教科儀中的包涵著養生思想。如科儀中經常誦念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就是一部有關養生的經典,“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人各有精,精合其氣,氣合其神,神合其精,綿綿不絕,固締深根……”,經文闡述了人體精、氣、神三者之間的關係,要求修行之人要注意培植保養,不可輕泄。《三比歌》、《四夢歌》、《三奠酒》等科儀歌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花開花落,日月盈虧,歷史典故,勸說世人,清心寡欲,淡泊名利。養生思想的貫穿,對日常修持科儀的道眾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歷來道士有仙風道骨的雅稱,不無道理。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念經而不研究經文,闡影科儀而不解其旨,猶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我們道教徒可不能步履人家的後塵。道教科儀的功用也許可能還有很多,我們要牢記張宇初天師在《道門十規》中的告誡,“凡系本宗科典經書,齋醮道法,詞意榜語,必當貫熟該通,潛心究竟出處,語默修習為常,行有餘力”,他要求我們道士要經常的學習科典和不斷的行持齋醮,要做到融會貫通。不能“視科典為文具,因果為虛談……不究本面家風,日墜祖宗基業。”我們要努力繼承好傳統宗教科儀,要深入領會其中的教理教義思想,不能囫圇吞棗。在科儀學習上要循規滔矩,如法如儀;在闡影科儀時,要保持科儀的神聖性。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曾有版管責冰至,文章轉貼沒啥用,每發一文俱心虛,更看勳章為壓力。唯見高管滿勳章,原來意指是他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8 14: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