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傳戒與授籙小述
在道教文化中常常可以聽到「傳戒」與「授籙」之說。傳戒與授籙是成為正式道士必須經歷的過程。道教徒只有得授法籙或獲授戒牒才能「名籙天曹,乃有道位」。
目前,我國道教教內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全真傳戒,而正一授籙。
全真派是金代道士王重陽糅合道教各宗派教義、吸收儒家和佛教思想而創立的宗教形式,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內丹修煉,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蓄妻子,持齋茹素,並制定了嚴格的清規戒律。正一派是南宋以後道教各符籙派合流形成的道派。正一道士可不住宮觀,可蓄妻子,在修持的基礎上,多從事符籙齋醮、祈福禳災等活動。
全真派道士修持日深,必須經過受戒儀式的過程。出家初入道為道童,拜師學經,蓄髮誦習各種經典,學習道場科儀,等到叢林開壇傳戒時赴壇受戒。至於戒期,過去長者有三年,或者一百天,短者則有一月,時間不等。
在此期間有諸多壇場,誦習諸多道經,時有方丈傳戒律師率證盟師、監戒師、保舉師、演禮師、糾儀師、提科師、登籙師、引請師、糾察師、道值師等為宣說《初真》、《中級》、《天仙》全真三壇大戒要義,舉辦戒壇中種種之活動。道子受戒後便名入「登真籙」,取得戒衣、戒牒,成為正式道士。
新中國成立後,1989年10月、1995年11月、2002年10月,中國道教協會已分別在北京白雲觀、四川青城山和千山五龍宮,舉辦過三次傳戒活動。
授籙傳度源遠流長,天師道早期信徒入道採取交米登籙以扶助貧困,所以有「五斗米道」之稱。北魏寇謙之改革道教儀式後,接受入道登籙儀式才在道場中進行,是開授籙法會的先河。唐宋以降道教逐漸形成正一派規範的有:江西龍虎山、江蘇茅山、江西閣皂山,形成「三山符籙」制度。「籙」是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的文字,其中又有符咒錯雜其間,文字神異奧妙,世所難識。授籙的程序古代是,受者必先齋戒,然後持金環以見師,師以籙授之,剖金環,各持一半,以為信約。現在舉辦法會進行集體授籙,頒給籙生證書《籙牒》為憑證。授籙活動參照古制,有初授、升授、加授、加升、晉升、五個階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道教正一派已於1995年在江西龍虎山,給內地道教正一派舉辦首次初授籙活動,2006年舉辦了首次升授籙活動。而對海外道教界的授籙活動,江西龍虎山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幾乎每年舉辦。
傳戒和授籙制度,不僅使道教的正常傳承有了保障,也在純正道風、提高道教徒宗教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來源:玄門論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