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求仙者眾、成道者少,修道成仙的路究竟在哪裡?
去到各地道觀,總是能看到有香客正在虔誠焚香朝拜,值殿的道人常常把神壇打掃得纖塵不染,這些都是人們表達信仰的體現方式。中國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不論是否信仰宗教,人們對虛空中的未知神力始終是充滿敬畏心的。
道教之神仙信仰,不僅在於敬重至高無上的神明所掌握的生化大權,更在於教化人們可以通過信奉和禮拜的方式去實現拜神仙、學神仙並達到做神仙的目標。但在面對殿堂中的莊嚴塑像時,人們心中難免會生起疑問,究竟何為神仙?千百年來,求仙丹、嘗仙藥的人們,他們可曾實現了長生不老的夢想?世人都講神仙可學,而學習的法門又在哪裡呢?
面對種種質疑,《重陽全真集》中曾記錄了重陽真人對於世俗人等質疑神仙可學的回答,其曰:“長生妙理,人具仙材,孰不可求?有怠而弗成者,顯而至多;有勤而取驗者,隱而甚少。世人以多見為信,以不見為疑,遂以仙事茫茫,為不可期也。”意思是說,道家人修行所追求的長生妙理並非虛假,道生萬物,道本寓含在萬物之內,萬物均秉有相同道性,因此言,求仙明道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並不會因為外相不同而產生仙凡之別。
修仙的第一要務是修煉己身,但這一過程異常艱辛。人們都具有趨利避害的特性,在遇到些微挫折時總是會被自己的惰性打敗,由此才不得仙道法門。古往今來求仙之人眾多,因無法跨越自我魔障而失敗者亦在多數,真正成功者卻少之又少。世人只看到失敗者眾,便妄下斷言認為神仙不可求,這其實是並沒有明白道教拜神求仙的本意是什麼。
何謂“神仙”?在道教原始教義中,神與仙是需要分開講說的:
神,意指各類神祇,是由先天道炁化生,並含有萬物精靈之性,是大道本體的有形顯化,神即道也。唐吳筠作《玄綱論》,其中論述大道與神明的體用關係時稱:“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百姓去道觀中拜神仙,祈求神人神力可以幫助自己消災去愆,依靠的便是大道化生之力。在道教中並不存在造物主,唯一具有創造能力的萬能之“神”便是“道”,萬物都是道的顯化,諸天聖真更是由“一炁化三清”的理念衍生而來。道教經韻中經常念誦“與道合真”四個字,鑒於道化諸神、神本即道的理念,唯當能夠合於道真之時,也就可以與神通感,眾生的祈願才能夠得到聖真感應而有求皆應。合于道真的過程,其實便是由人修煉至真仙的過程。
道教中提到的仙,通常是指在世修煉有成的人們,《太上老君內觀經》則為其定義為“長生不死,延歲數萬。名編仙籙,故曰仙人”,這便契合了道教對長生久視的追求。與道炁生化為先天諸神的過程相對而言,通過後天的修煉而成為仙人的過程,更能夠代表道教承載的宗教化育內容和濟度精神。正如前者言重陽祖師所示訓誡,長生久視以成仙的道理雖然很玄妙,但其實人人皆具備得道成仙的潛能。道教提倡神仙可學,是在教化人們去發現自身之道,剝除後天的貪嗔癡而回到真我的純樸狀態中。
《西升經》中說:“人在道中,道在人中。”人能不失道,近可通感神明,遠能修煉成真。道並不在於外,所以秦皇漢武出海尋仙的經歷只能成為傳說故事。大道法于自然,是每個人在無遮無掩之時體現出來的本真狀態,所以修道是向內在自我去求證的過程。道教中把修道有成的仙人稱作“真人”,既是指他們參悟出了真道的妙處,更是指他們能夠透過一切世事表像而看到真我為何。
以佛洛德為代表的西方哲學體系把人分為本我(無主觀人為意識)、自我(有意識的狀態)和超我(具有前意識的功能,類似于神仙的概念)三個階段,與之相比,道人修行既非是從人間自我向世外超我的過渡、也非是從有為之自我向無為之本我的回歸,而是強調在去除掉一切人為欲望之後所能呈現出來的純然本真狀態,此本真即是道真,是與生化諸天神明和天地萬物的大道相合為一的“真”。如果佛洛德的理論是一種線性理解,那麼道教的修真體系則是封閉的環,真正的仙人不是超越自我,而是對真我的回歸。這就為道教神仙信仰體系附予了社會教化的功用。
元朱象先《終南山說經台歷代真仙碑記》開篇記錄了“九天仙伯文始先生無上真人”(即尹喜)的碑刻,其中有一句話曰“仰道德為生化之源,宗神仙為立教之本”,這便把道教既尊崇無上虛無大道、同時又敬奉神明仙真的緣由講明白了。“仰道德”與“宗神仙”,均意在教化也。
自古以來,道教便以長生久視為修行目標、以得道成仙為修道理想。道教諸多神仙之所以可以受到萬世香火,一則因其有在世功德,二則源於其息心寡欲,教示給眾生的乃是如何取得入世與出世間的玄妙法門。入世當積善功,出世本意清靜,出有證無之間又不失本心,如此一來,人生百年便再無難題擾心。道在己身,求的正是自己而已。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