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8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2-11-25 00:44: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道家靜坐十二心法

一、靈獨覺法
當做工夫時,宜絕念忘機,靜心定神;提防動心起念,惟有一靈獨耀,而歸真返樸;此時便易入無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可動心思量,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覺之,心動卸止之。心本虛靈不昧,于修靜定工夫中,固須制其外馳;然不可入於昏沉寂滅;宜貫注全神,集中一點,並保其一靈惺惺之境,妄心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已動時,即制之不動。要去欲起時,即攝令不起,妄念已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


二、泯外守中法
儒門以「執中」為心法,並以中庸之道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為心法,丹道門庭修煉更有「守中」與「守中黃」一訣法,心口相傳。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邊而行中道,最後雖主「中亦不立」,即中亦應舍,然仍以得證中道為修證要妙。故亦可以說,守中為三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須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內,守中所以令內不緣外。

三、冥心守一法
仙經曰:「子欲長生,守一當明。」三家聖人教人,除以中為道體外,又複以一為道體。道本虛無。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惟在此虛無中,有宇宙天地萬物,若無「中」則上下左右,運行生息,俱無由立,亦無由維繫而至於不墜不滅。虛無不可窮不可見,以一見之。仙經謂「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


四、系心守竅法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法。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道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

五、虛心實腹法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壺子謂「心不虛則神死,腹不實則命危。」心不虛極,則不能空靈,亦不能清明在躬。心無一物則物泯,心無一念則念泯,心無一理則理泯,心無一事則事泯;如此則自一塵不染,萬境諸寂,心法雙泯,能所兩忘:而入於無何有之鄉矣!無論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總以求此心之能虛極靜篤,空靈神明為要妙。

六、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時,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諸亂想雜念,入於靜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採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運心運,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則心息一體。玄門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氣脈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


七、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則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與元神之分,過來人皆可頓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竅」入手,久久不搖不動,即可產生元陽,激發真氣。再上一乘,則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竅」(亦有以玄元竅為「玄關」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稱「神火」。(真火與凡火有別。丹家煉藥。多誤認凡火為用,大誤。)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訣者,則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熾焚身,使人喪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須懂得「防危杜險」之法。

八、迴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時,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華宗旨所示:「于萬緣放下之時,惟用梵天字,以字中點存眉心,以左點存左目,右點存右目,則人兩目神光,自得會眉心。眉心即天目,乃為三光會歸出入之總戶。」(按∴字即梵天伊字,謂日月天罡在人身。總戶為丹書所謂日月合壁處。)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氣神聚於一處;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無不合。

九、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無時不動,動則散亂,而萬念紛飛,幻想交織,無時或靜。動一分妄念,則損一分真氣;多一分清靜。即添一分元陽。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陽,則須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動,萬念俱止,心寂則念自止,念止則心自寂。心靜為心,動則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於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人之所最難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為聖,即心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賊。經謂「心為賊王」,擒賊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書首重降心一訣,而佛亦家以「加何降服其心」為教。禪宗「牧牛」之說,道家「牧馬」之說,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於靜也。


十、存想穀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與觀不同,猶回光與回機之有別。心不可動,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無。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無。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孟子曰:「無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說: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訣,即為存想穀神法。此亦稱存想黃庭法,存想泥九法,存想昆侖法。其位在頭腦九宮中之中央一宮,中虛而靈明,為元神所居之地;谷虛而其應無窮,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於斯,可大開慧悟,並能神化無極,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

十一、息妄全真法
道家修道,重真心為用。真心在妄即凡夫,妄心歸真即聖地。真心者,即人之本來心,亦即道心、天心;妄心則為凡心、物心,以及虞廷十六字心法中之人心。動心即妄,不動心即真。息其動心使複歸於寂然不動,即得全其真心。人心本靜,感於物而動,今如泯物泯境,滅其惑因,則自仍寂然無動於中,而複其本體矣。大易曰:「洗心退藏於密。」即此意也。洗煉其妄麈,退藏於密地;使外不入內,內不緣外,外境寂然,內心澄然;此外息其境之斬截法,亦即「杜外全中」法也。

十二、返還先天法
道家修煉,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此即是說:道家修煉,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無象之象,無相之相,無物之物,無體之體。修重逆修逆用,訣重返本還元;鼎重先天爐鼎,卦重畫前一封。觀重觀喜怒哀樂未發前是何氣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與乎觀天地未分、鴻蒙末判時是何境界,同時,做工夫時之最上一乘訣法,天玄子謂:「調息須調真息息(先天元息),煉神須煉不神神(先天元神);煉氣須煉玄元氣(先天元氣,亦有重先天祖氣者)。

煉精須煉未然精(先天元精),煉性最重無性性(先天真性),煉心首在複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謂:「順則為人逆則僊,返還最易到先天。能脫形骸力為道,不養聖胎亦是僊。」蓋一從事煉養聖胎,即屬有為法,有為法為後天法;無為法力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靜無為為主「以無修無煉為功,以無生無滅為道,以無證無得為得。複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嬰兒之態,易養其天趣,存其天機,而保其天真!一切與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無以異。無識無知,無憂無樂。且又無戒而自戒,無定而自定,無慧而自慧,無悟而自悟。本來如是,故爾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當體即得;得無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還在垢複,抽添重坎離;能鑿鴻蒙竅,使與羲皇齊。」

總上十二法,雖未能概道家靜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簡述無餘。惟于靜坐做工夫時,十二法無須全體採用,亦不必循序漸進。擇心性資質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於「虛極靜篤」之大定境界,而得頓超聖地。在修煉過程中,有不少神秘經驗、神秘現象、與神秘境界之產生。有者不必驚懼,無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靜去;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無怠無荒,無忘無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積月累,自有進境;不用功而不達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達者也。惟須因其自然,不加絲毫勉強,不著絲毫意念,久久純熟,則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氣自清,俗染自淨,而得與天理相應矣。

靜定工夫深者,無間動靜,靜固靜,動亦靜。定固定,動亦定。同時,修靜中,不但僅求心靜,尚須求其氣靜,神靜,理亦靜。不但僅求心定,尚須求其氣定、神定、理亦定。人生在世,涵養須用靜,事功須用定。靜觀天地,則清明在躬,而毋或謬;定轉乾坤,則宇宙在手,而毋或失。蓋人心能虛極靜篤,澄然常定,則觀物易清,見理易明,料事易徹,而可懿獗。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像極了愛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8 00: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