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6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身禮無盡佛,功德亦無盡:華嚴菩薩澄觀大師開示禮佛的聞思修
再過幾天就是農曆臘月廿九(陽曆1月31日)。在漢傳佛教的傳統裏,這天是華嚴菩薩聖誕日。祝大家「身禮無盡佛,功德亦無盡」。這個祝願有點特别,它是甚麼意思?這原來是與華嚴菩薩有關的。
先說華嚴菩薩的名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有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等諸大菩薩在法會上共聞佛法的記載。
在中國佛教史上,唐代澄觀大師,和元朝正順法師,都因為專修《華嚴經》而被尊為華嚴菩薩的化現。本文專談澄觀大師開示的禮佛方法。當中,最是任運圓通的是「無盡禮」。本文即以無盡功德祝福大家,願各位虎年吉祥。
澄觀大師俗姓夏侯氏,生於唐玄宗開元戊寅年。相傳他身長九尺四寸,兩手過膝,牙齒四十顆,夜間眼中放光。
澄觀大師一生宣講《華嚴經》五十遍,設無遮大會十五次。大師壽高德隆,身歷九朝,並曾為有唐一代七帝講經,被尊稱為「七帝之師」。
唐德宗在位時,曾召大師入內殿闡揚華嚴宗旨,帝領受解悟,稱讚大師「以妙法清涼朕心」,賜號「清涼國師」。
《宋高僧傳》卷五《澄觀傳》載,澄觀大師因感到《華嚴經》舊疏「文繁義約」,在唐德宗年間撰《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歷四年完成。此本大量引述經典,疏釋細緻,內容比以往各種《華嚴經》疏本都更詳盡。大師開示的禮佛方法即記載在這疏本之中。
澄觀大師開示的十種禮佛取向(或說態度),前七種源自勒那法師。據《法苑珠林》記載,北魏勒那三藏法師說,拜佛有七種不同的取態。澄觀大師延續勒那法師之意,總說十種禮佛。下面略說這十種。
第一種「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指禮佛時身雖設拜,但沒有恭敬心,內裏充滿我慢。這樣禮佛,只是身形在那裏一上一下的動,如舂米的石碓一樣,並無真心敬意。
第二種「唱和禮,高聲喧雜,詞句渾亂,如僧赴應,身不端肅,意不虔誠」,指禮拜時心散漫而隨口應和,以致詞句不整,身不莊嚴,沒有誠心。有些人更因欲得修行之名,見有人來,即裝出威儀,口唱佛名,身行禮拜,但內心實馳於外境。這亦不對。這種做法亦叫「求名禮」。
第三種「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指禮佛時五體(即輪)投地。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為最恭敬。捧足意即簇擁其足或捧託其足(即受禮佛之足),表示恭敬。以殷重的心捧足,就是十分恭敬的意思。
第四種「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指禮佛不著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恭敬的相,不是讓人看的,也沒有以任何利益為目的。須知如果只求精進禮佛,不修無相真空,便有機會著相。一旦著相,自覺能修行、肯用功之心就強,甚至會覺得別人修行不如自己。這也是一種我慢。若常企盼别人知道自己多麼精進,那便是求名。此可見無相禮的重要。
第五種「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指依體起用,觀「能禮」和「所禮」,都是緣起性空的。身心不離法界,周遍普運,佛我平等,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故亦稱「遍入法界禮」。
第六種「內觀禮,但觀內心,不觀外像」,指內心觀想淨境,不往外攀緣妄情,直禮自性本具的法身真佛(而非外像),亦稱「正觀修誠禮」。有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妤在靈山塔下修」,就是這個意思。
第七種「實相禮,實相無相,內外一如」,上一種強調內觀。這一種強調實相。實相就是無相,觀內觀外,都是同一實相。實相本無相,其性本空。《仁王經》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故亦稱「實相平等禮」。
第八種「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即觀眾生苦,起大悲心,不為己求,只為利他,即同體大悲之義。禮佛時自身和眾生一體,願意代一切眾生承擔。
第九種「總攝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指禮敬時總攝前面三、四、五、六、七、八這六種禮,在一禮當中統統具足六者,在一敬一拜中統攝所有。
第十種「無盡禮,普為法界,無盡無盡」,指一禮遍塵刹,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亦無盡。在這圓通淨境中禮佛,一切無礙,任運現前,無窮無盡。
這十種禮敬,前兩種並不如法。後八種堪為我們學佛的指引。八種禮法在理解上可以是有次第的,在實踐上則是互相攝受的,沒有限制的。
迎接壬寅新歲,希望我們從禮佛的方法中得到新的啟發和領悟。在恭聞澄觀法師的十種禮佛後,我們深入思惟諸禮佛之法,進而修行禮佛,棄我慢與求名。從恭敬心起,觀無相,遍入法界之起用,在禮佛中修習內觀,領悟實相本空。以大悲心在禮佛中利益眾生,而使每一拜每一敬都總攝種種功德,達致任運圓通、無窮無盡的究竟。如是禮佛,隨著每一禮敬,當前都是聞思修的全體大用,佛法的解門與行門已為我們敞開。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