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論老子的和諧觀
和諧,是道教追求的理想境界,從先秦開始,道家即對這一理念展開了闡述。尤其是在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方面,和諧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這裡,就老子的和諧觀及其普世價值略作論述,以求證於學界。
在《道德經》一書中,「和」字共見八處,「合」字亦有三處,如曰:「音聲相和」、「和其光」、「知和曰常」、「和大怨」、「沖氣以為和」、「天地相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之所以能化生萬物,是因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宇宙萬物都包含著陰陽正負兩個方面,陰陽的互相搖盪、互相作用,而形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
和,作為陰陽本體之道,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常態。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在這裡,老子通過對嬰兒(赤子)的讚美,形象地表達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在他看來,嬰兒能靜、和、柔,而不離開自己的自然無為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厚德,就是大道的體現。嬰兒天真無瑕,無所用心。智能未開,也沒有奸巧詐為,純任自然生長。他與世無爭,與人無惡,故百蟲眾人均不傷害於他。他對外無所怒,無所求,是弱與強、內與外、剛與柔、道與德的最自然的和合統一。在這種和諧統一中,已含有對立的萌芽。嬰兒混沌無知,與天地和合為一。他專自然之氣,以達到柔和大同的境地,故老子曰:「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嬰兒之所以辟諸害而自生自長,關鍵在於他「無心害物,物亦無心害之」。其德性至厚,「充純氣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夫孰能害之」。當然,在老子看來,嬰兒之所以能夠如此完美,是因為他保持了「和諧」的最高境界。而這種至善盡美的和,正是大道的常態、永恆不變的本體。
在人事關係方面,和諧亦是處理各種矛盾的基本原則。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所謂「銳」,即銳利、鋒利,如尖刀利矛,傷人而無不快。所謂「紛」,本指絲帶。因其絲多雜亂,引申為糾紛、爭執。人間事物始終處於爭執、糾紛之中,或利或害,為人際問題中的關鍵。老子希望以和為貴,故曰挫銳解紛。
在治理國家方面,和諧也可發揮巨大的作用。正如杜光庭所說:「理國用沖和之道,則無爭銳之情,以傷於物;無勞擾之事,以傷於人。不傷於物,則萬國來庭,四夷響化,兵革不起,怨爭不興,不尚於拓土開疆,凌弱暴寡。不傷於人,則使之以時,賦役輕省,家給人足矣。理身者解紛挫銳,外無侵競,內抱清虛,神泰身安,恬然自適矣。約人以明道者,明人必姿於道也。」(見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卷九引)即是主張以和平方式,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在處理戰爭與和平兩者的關係方面,維護和平是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難以實現。同時,各國的發展和繁榮又是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和平之所以能夠維持,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的趨勢。顯然,在進入21世紀的新千年中,和平仍然是全人類最關注的問題,因為它是人類社會與文明得以延續與發展的基礎。換而言之,和平是前提,發展是核心,促進全世界共同發展,是當代社會面臨的歷史性任務。
正如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所說: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把和平放在第一位。不同文明的國家之間有沒有可能和平相處?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上,有6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等多種宗教。正是這些不同文明的互相依存、互相交流、互相借鑑,才構成了今天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中國自古就有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思想。「以和為貴」就是說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要以團結互愛、友好相處為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就是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既能容納不同的文明存在,又能保留自己的優秀文明傳統;「和實生物」就是說只有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鑑,才能文物化新,推進文明的進步。「和」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對此,道家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所謂「自然」,在《道德經》中稱之為「天」。這個自然之天是有法則的,這個法就是「天道」或「天之道」。天道的法則是什麼?有什麼特質?
首先,天道是無私的。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唐玄宗《道德真經德疏》曰:「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覆載萬物,長育群材,而皆姿稟於妙本,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故長能生物。」皆一致認為,老子的天道大公無私,它的一切動作都不是為自己,所以能夠長久。老子以此說明自然界的法則是沒有私心的、普遍的,故能永久運行。
其次,天道是均平的。老子說:「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自均。」這就是說,天地相合降下來的甘露,人和萬物都公平地受到了滋潤。天道均平與天道無私是相聯繫的,因為天道無私,所以它才能均半,萬物都能夠接受它的滋養。
第三,天道好生。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河上公註:「天生萬物,愛育之令長大,無所傷害也。」一句話,好生惡殺,利而不害,這是天道的物性,天道的大德。
第四,天道無為。老子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唐玄宗註:「妙本清靜,故常無為。物持以生,而無不為,則萬物自化,君之無為,而民淳樸矣。」自然無為是天道的重要特質,也正因為自然無為,無偏無私才能成為生育萬物的根源,成為人道效法的對象或人事之依據。
為什麼必須遵循天道?按照老子的看法,人類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的產物,是天施地育的結果。因而人類同其他萬物一樣,也必須遵循天道這個自然法則。如天道均平,人們就應該效法之,按照「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法則,富有的人就應該拿出多餘的財富以補足貧困的人。又如「天之道,利而不害」,按照這一法則,聖人就應該「為而不爭」,如此等等。總之,天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用老子的話來說就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單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即用天道的「善勝」、「善應」、「自來」、「善謀」等特徵,說明天道這個自然法則,萬物都要遵循,不可抗拒,無法逃避。
因此,人與天道——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僅僅是後天生存的必要,更是先天本能的決定。因為人類既然來自天地,理應法天則地,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這是道家天人觀念的要害,也決定了道家中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研究,都力圖採取客觀的立場和冷靜的態度。正是這種道法自然的思維定勢,喚起了道家、道教中人熱愛大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美好情操。他們重視「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然生態,強調自然界與人、萬物之間,宇宙大生命與人體小生命之間的同構與互動關係,誘導人們親近大自然,尊重生命,從自然哲學轉到生命哲學的研究,從而推動了我國古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許多科技成果及對自然和生命奧秘的探索成就,首先應該歸功於道家。
老子及後來的道家學者,皆一致肯定了萬有協和性、涵蘊性及依存性,指出宇宙、天地、萬物和人類共同生存,萬物與人休戚相關,不容分離,生死相依。道家的這種萬物涵蘊、彼此相聯的整體和合觀,與西方哲學中心物二分、主客對立、人天分判的二分法是截然不同的。既然人類和大自然、萬物本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統一體,人類又有什麼理由去暴殄萬物,破壞人天共有的生態環境呢?所以老子說:聖人辦事自然無為,因此不會失敗,不會遭到損失。如人類能自覺地輔助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加干涉,就能保持宇宙的良好生態體系,獲得萬物並生、人天共存、持久發展的生存空間,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顯然,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說頗富遠見,其科學價值也是毋庸置疑的,並為近現代社會因片面追求征服自然、主宰萬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所證實。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