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信仰中找到心靈的歸宿
不論是香客還是遊人,在忙碌了一年之後,趁著春節假期到宮觀中去燒香拜神仙,祈求新的一年能夠事事順利,這是自古以來留下的老傳統。
但如果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前來參拜的人群中存在著一個怪現象,人們往往在財神和藥王面前排起朝拜的長龍,卻對諸如三清四御、玉皇三官等正統大神視之不見,這是為何?
曾有批評的聲音指出,中國人的信仰是具有功利性的,即只信仰對自己有用的神明,那些無關緊要的神仙信仰終究會被遺棄。
這句話雖然點到了部分現象,但卻沒有說明問題的實質,甚至觀點也是有偏頗的。
財神管錢,藥王管健康,這兩位尊神在民間的知名度更高,百姓對這兩方面的實際需求也更迫切,所以才會出現大殿冷冷清清、偏殿紅紅火火的“怪像”。
另一方面,神仙信仰物件的變更,必須且必然與百姓的信仰程度密切相關。
宗教是一個有組織的團體,它在考慮自身的宗教體系和信仰結構之前,要先明確它之于普通信眾百姓的意義何在,即要思考宗教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一點在道教神仙信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道教神仙有兩大系,一系源自于大道生化的理念,如三清尊神,朝拜的意義在於明曉天人之理,從而使自己活地更加明白通達。
一系便是先聖通過在世功德而成神,如上文所述的財神和藥王,他們在世時以利濟眾生為己任,得道升仙之後自然會受到十方香火供養。
由此觀之,百姓朝拜不同的神仙物件,只不過是出於不同的實際需求,並不能僅僅因為其來到宮觀是為了求財、求健康就將其行為定義為功利的。
人生中總有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有些人把希望都寄託在燒香拜神上,期待神仙能夠幫自己實現某個願望。
基於此念的信仰,也難免會有功利的嫌疑。世人對神仙的想像總是會流於人情是非,所以便產生了燒高香、擺大供等等具有攀比和炫耀性質的朝拜行為。
教門中講,人心可格天心,並不是說神仙之心與世人之心無甚差別,而是指人們只有通過清靜、虔誠的信仰才能夠感動聖真下降。
神仙若是對每一個人的願望都有求必應,青紅不分,怕也難以代表天心正理了。人人都想要從現實的苦難中解脫出來,宗教之存在並不是給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而是要幫助世人解決切實的苦難。
其解決之道,自然有虛空神力的護佑,此為外力因素。外力終究要通過內力起作用,神仙的加持也必然要以參拜者的信願行作為前提。
信,是指虔誠心念,是對正法、正道的相信;願,是要發合理的心願,而不是妄加的欲望;行,則要通過日常的行為改變以體現當初的發心發願。把此三者綜合起來,才可謂是合格的信仰。
信仰,不是為了向上進行祈求,而是為了向下進行教化。神仙是我們觀照身心的鏡鑒,凡是拜神者,或是祈願、或是懺悔,意在明往日之是非、做今後之標榜。
所以道教不僅僅提倡人們來拜神仙,更希望人們能夠學神仙、做神仙。每一個信眾都能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突顯出道教具有的現實價值。
道教之教化意義,即在於勸導人們信奉大道、行善積德,培養一顆慈愛和淡然的心。
慈愛,是對他人及眾生的悲憫,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所有際遇,並從中獲得可以為我所用的感悟。
淡然,是對自己的釋然,對人生中遭遇的一切大事小情都能夠看得開放得下,不執著於過往,用心活好當下。
在祈求神明幫助自己改變命運的同時也更應該重視自身的努力。
真正意義上的信仰,不在於索取,而在於為自己無處安放的靈魂尋找歸宿。命運是好是壞並不重要。從好中看到不好,從不好中看到好,這是人生中的智慧。
從困境中看到希望,從順境中分享安然,時時處處都能悟出生命中的美,這才是人生中的安穩。求財問藥者,是在渴求身心的安穩。
悟道參玄者,是在明證精神的安然。二者原無本質差別,假使以功利之心去看待,人人皆是有所求的;若是以信仰之名做解讀,世上都是修行客。
你以什麼樣的心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就回饋給你什麼樣的人生境界。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