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3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生命觀與道教養生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2-13 00:51: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生命觀與道教養生

養生之道網導讀: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往往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動因。其實不止是宗教,一切人類的思想和哲學的產生,都源於此。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往往是宗教產生的第一動因。其實不止是宗教,一切人類的思想和哲學的產生,都源於此。古今中外的著名思想家,其理論歸趨最終都饒不開生死這一問題,科學家亦然。也就是說,不管從哪個角度對未知世界進行的追問和探索,到最後,不得不回到對人類生命本身的探索。我從哪裡來,又將到何處去,有限的生命該如何度過,該如何延長,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何在……。事實上,人類始終關注的問題,是人之生命意義的安頓和生命價值的體現。好生惡死是人類的天性,對死亡的恐懼正是促使對人類最初的生命本質探索的動力。因此,對生死本質的探索是所有宗教要解決的首要問題,而對生死問題的探討也就成為所有宗教理論的核心基礎,佛道兩家也是如此。佛道兩家共同關心的核心問題,正是如何超越生死,得到永恆。特別是道教內丹養生,直面的就是生死問題。


一、道教養生基於道教的生命觀

一般道教養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顯著特徵是長生不死,因老子有「長生久視」 之說,因此我們一般習慣於把道教養生思想歸結為「長生久視」之道。對長生不死的追求,貫穿在整個道教歷史中。從先秦的方術士開始,就是以追求長生不死為主要目的。再到後來方仙道糅合陰陽家形成神仙家一派,更是以追求不死的神仙境界為首務。老莊以及關尹子、文子、列子等筆下的真人、神人也是典型的長生不死的象徵。黃老道盛行之時,則形成好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永生不死的風氣。道教希冀長生,道教內丹派也是借煉丹的方法與途徑,希冀通過祛病無病而健康長壽,由無病難老而不老,由不老而長生。道教外丹旨在通過煉五金八石得外藥,希冀借外藥以達到長生久視,這一派長生的目的並沒達到,卻為中國古代化學開了先河。在今天看來,道教外丹希冀借外藥以達到長生久視的做法,與現代醫學通過分析病理和研製新藥以延長人的壽命的科學方法並不矛盾。道教內丹旨在通過煉精氣神以得內藥,以內修、內養、內煉為內證,以預防和延緩生命的衰老,促進生命自身技能的生生不已,使人返老還童,永葆青春,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內丹學通過內煉生命而追求長生久視,蕭天石稱之為「生命重生學」或「人類長生學」 。但事實上,長生久視意義上的「長生」和「不死」,從道教內丹的理論方面分析,是有根本區別的。「長生」只是就「有形肉體」而言,是相對的,有限的,沒有真正超脫生死的;「不死」 則只能是就精神而言,必須超脫生死的對立,達到永恆超越之境。因此這裡就涉及到了人的形體和精神兩個方面。道教在看待人的生命問題時,一方面認為人的形體有生有死,而神性則無生不滅。修道就是要證破生死。也就是說,修道的落腳點在於修神性,反對執著於形骸;另一方面,受道家重生思想的影響,道教又強調人之有生,皆因其有形,因此道教內修應形神兼俱。這樣在涉及到終極超越問題時總擺脫不了肉體的拖累。因此,道教一方面把形體斥為「臭皮囊」,認為是得到成真的障礙;一方面又堅持神不離形,離形神無著落,以追求肉體長生為目標,被佛教譏諷為「守屍鬼」。道教在看待生命的超越問題時的暴露的這一矛盾,有學者認為這其實涉及到道教生命的兩個層面:一種為世俗層面上的生命觀,也就是肉體的「長生」;一種是宗教層面上的生命觀,既精神的「不死」。因此道教思想家們在論及超越問題時,往往將肉體超越和精神超越混為一談,互相矛盾,前後衝突。

如何將肉體的「長生」和精神的「不死」這兩個層面統一起來呢,這一問題主要是由後世的道家內丹家來解決的。內丹家試圖打通形、氣、神、道之間的障礙,使得肉體超越和精神超越最終貫通一體來解決這種矛盾。內丹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煉道合虛的修煉步驟,使得形-氣-神-道之間互相轉化、步步超越,打通了形神障礙使其互融,這樣就達到了形神兼顧、形神俱妙的境地。道教內丹養生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吸取道家思想中的理論精華,融合佛道兩家的生命觀,為道家生命觀提供了完善的理論基礎。

二、道教生命觀立論基礎

道教生命觀的理論基礎根源於道論順逆說,道教主要是以「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理論來闡述生死問題的。而老子的「致虛守靜」、「歸根復命」、「反者道之動」等思想是道教內丹學「順凡逆仙」思想的理論先導。老子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生發的根源和本體,生命既能從道生出發來又有返回到道中去。所謂得道,也就是返本歸根,從個體生命返回到生命的本源中去。還虛合道,出有入無,才是生命的永恆歸宿。因此道教的修煉就是把返回先天本根、成仙得道作為目的。「順則生人、逆則成仙」的理論更是內丹修煉的重要原理。既然生命是道的外化,因此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道教人體生成模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今則形化精,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此所謂逆來成佛成仙」 。五代時期譚峭《化書》中的關於自然觀的根本看法是道教生命觀的直接理論來源。譚峭認為,宇宙萬物處於永恆的變化之中,「化化不間,猶環之無窮」,其基本形式是「虛形互化」。「虛」或「太虛」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歸宿,萬物由虛化生,又化還為虛。這種虛形互化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以順逆兩種方式進行:「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 。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的過程,是逆反生化的過程,是向生生不已的本原(虛)的回歸,也是心性修養的自然過程。人的修煉就是逆反生化的過程,復歸虛本,即「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譚峭的虛形互化的思想,成為道教內丹術「順則生人,逆則成仙」原理的理論來源和基礎。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化花不間,猶環之無窮,生死就是這樣交替的。北宋的陳摶作《無極圖》,根據以上思路將內丹功法概括為「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三個階段,將「虛」視為內丹修養的最高境界。

此後的道教內丹家就是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這樣的逆反修煉過程,最後返回到虛無之道。返回到虛無之道,內丹就修成了,就可以出脫生死了。而《性命圭旨》對這一過程作了補充,增加了第四個階段「煉虛合道」,以最終與道合作為內丹修養的最高境界,也就出脫生死的最高境界。比如《性命圭旨?死生說》中對生死過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宇宙中的先天太乙真氣,在父母交合時被招攝進母親子宮,形成胎元,將性命寓於其中;到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這就是道家所說的「赤子」狀態,混沌未開,純靜無知,屬純陰,用坤卦表示。此後先天祖氣斷開,後天氣生,經歷一至三歲、五歲、八歲、十歲、十三歲幾個階段,至十六歲精氣最充足,分別用復卦、臨卦、泰卦、大壯卦、?卦、乾卦表示,此時為純陽之體,精氣充實。此後「識神」主事,欲情一動,元氣即泄,易於傷神,如果能及時修煉性命,最易成功;但如果不知利害關係,貪戀無已,則經歷十六至二十四歲、三十二歲、四十歲、四十八歲、五十六歲,分別用?卦、遁卦、否卦、觀卦、剝卦、直至六十四歲復回到坤卦,元氣幾乎消耗殆盡,死到臨期。這是人的生命現象,是「順則生人」的過程。內丹修煉的逆反就是指在人體元氣初泄之時,就應該積極修練,及時彌補,回復到原初純陽狀態。即使臨到元氣殆盡之時,只要還有一氣尚存,如能勤於修煉,保存元氣,仍能回復到原初狀態,並通過肉體的轉化實現精神的最終超越,出脫生死。這是逆著人的生命現象,是「逆則成仙」的過程。

三、道教對佛教生命觀的融合

佛教主要以「緣起論」來最終揭示生命的奧秘。佛教認為,世間萬有都是由各種條件相互作用(因緣和合)而結合或消散成,沒有獨立的自性。佛教就是用這一理論來解釋現象界各種生滅的條件和原因,並以此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及各種精神現象產生的根源。生命更是如此。佛教認為,生命的起滅源於「阿賴耶識」種子,人的生死都是由「阿賴耶識」主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道教把佛教的生命觀也拉入到自己的理論框架中,做了道教式的分析。比如《性命圭旨》中就有這樣的分析:人生之初,遊蕩於輪迴流轉中的「阿賴耶識」因一絲妄念,和父母的血氣結合,在母腹中形成胎元,轉為人身;人死之時,「阿賴耶識」依人所作善惡業的不同,脫離人身,繼續在「三界」和「六道」中輪迴。「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則此識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此後來先作主公』」 ,那麼佛教的修煉就是使得「阿賴耶識」脫離生死輪迴,永恆存在。

由此可知,佛教所謂的「不死」,不是指肉體的不死,而是指「阿賴耶識」種子的不生不滅,此種子和其他宗教里所謂的『靈魂』似乎有點相似。但是,依據佛教教義,這個再生的東西並不是靈魂,而是前生行為(業)累積產生的效應(果),佛教其實是從本質上否定靈魂的存在的。佛教唯識把人的意識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道教內丹家也藉此表示修丹中元神、識神之間的關係。佛教的前六識都屬內丹的識神範圍;內丹所說的「元神」相當於佛教唯識學指的「阿賴耶識」,內丹家又把它叫做「元性」、「先天之性」、「一點靈明」、「主人公」等。

道教內丹注重人體肉身的修煉,認為這是修煉的基礎,而不是視其為隨時可棄的「臭皮囊」。而是通過對人體自身的開發和鍛鍊,「以天命元神而戰退無明業識」 ,獲得第九識「白淨識」(內丹稱為「陽神」)。因此但凡內丹家所指的煉神,即指煉「元神」。「陽神」是「元神」的凝聚體,可以脫離人身存在,具有突破時空障礙的巨大神通。由此可知,道家內丹所謂的「不死」,同樣不是指肉體的不死,而是指「元神」或「陽神」而言。應該說肉體生命只能延長,而不可能永恆,而真正超出生死輪迴的是人的精神生命。由此可知,佛道兩家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返本還源」的修養功夫,也就是謀求從我們這個有限生命返還到無限的道體本性,從而使生命獲得永恆和超越。


四、道教生命觀的實質

佛教認為「生」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死」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所以佛家力求解脫生死,其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成佛。而道教生命觀的實質是追求肉體長生和精神不死的統一,不是以「死」來追求「生」的解脫,其成就生死、解脫生死之道,在於超越生死,即生而超生,即死而超死,即世間而超世間,不主入世,也不主出世,即入即出,即出即入,所以不離世間而能解脫世間,即所謂「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

道教內丹學從人的肉體入手,探索生命超越的根本宗旨,從生命層面進入精神層面,最終通過精神與肉體的統一,以逆向回歸的方式來契證原初的大道。內丹學以達到人和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人同自然一體化為最高目的,將人體和宇宙的內在節律相調諧,使自己的身心和宇宙相通,返回先天的初始狀態,這樣才能同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進入道的境界。因此,以術證道的實踐精神,是道教內丹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在特徵。

對於道教內丹的「長生」和「不死」問題,蕭天石先生曾作過深入探討。他認為,儘管道教內丹首先肯定人生可以長生久視,但道教的上乘境界,不只限於如何能 「長生久視」,而在於如何能「聖化神功」。也就是說,道教養生的工夫,是在「超凡入聖」之上,還有「超聖入神」、「超神入化」的工夫,即與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蕭天石先生稱之為「道世界」,認為這是道教養生學的最高境界。

蕭天石把道教內丹學的長生術分為「留形住世」和「留神住世」兩個層面:

修留形住世者,言形體可藉修煉而長生不死,此命不但可延年長生,而且可長存不死,接命續命,換形脫形,以及修宇泰定,亦即修大定長定之『不倒丹法』一門均主之。

主留神住世者,主精神不死論,意謂宇宙間能力不減,故精神不滅;宇宙長存與天地長生,全系宇宙能與宇宙力為之;吾人亦可稱之宇宙電、宇宙光、宇宙靈或宇宙生命線。此派主形可死而神不死,留神住世,則可聚則成形,散則為神。老子所謂『死而不亡者壽』,即此之意。

在蕭天石看來,「留形住世」這類養生術一方面通過減少人生存的需求,以減少生命能的消耗;一方面增加貯存生命能,並補充生命電能與生命力。這類長生術效法動物的冬眠,通過類似冬眠的方式發生神通變化,永葆形軀,蕭天石形象地稱之為「人類冬眠法派」 。在蕭天石看來,在這種類似冬眠的過程中,如神蛇換皮、金蟬脫殼,道教所謂「修童顏」正是此類。儘管這類工夫對於真正長生不死的目標並非真能達到,但蕭天石認為,這類工夫可以進入醫學和科學的領域加以研究,對於延長人的肉體生命終歸是有益的。

另外,宇宙間能量守恆,物質不滅,這是科學已經證得的事實。留形住世一派通過修神而至精神永生,依據的正是「精神不滅定律」。此處的「精神」即蕭天石所說的「生命電能」和「生命力」,「精神」不滅,則生命自然長生永存,來去無拘,隱顯自由。在蕭天石看來,內丹學所謂超凡入聖、超聖入神、超神入化的修煉,正是追求這樣的境界;莊子所謂「上與造物者游」也正是此境界;全真派的以修我之真以合天地之真,也正是此境界。道教養生「旨在修性命之真以合天地之真,進而全性命之真以全天地之真。使人人能自我提持向上,能合天人,一物我,而入聖登真,以於天地同流,與萬物一體,與造化同其消息,與宇宙共其悠久」 。

蕭天石關於「留形住世」與「留神住世」的區別,實質上涉及肉體之長生與精神之不死的問題。前面已經論及,道教關於生命的超越問題,包括形體和精神兩個層面。道教養生的入門工夫是修養心性,強調性功的重要性,反對過於執著肉體形骸;但另一方面,道教又重生,堅持性命雙修,強調命功的重要性。道教堅持性命雙修、形神兼具,因此在論及超越問題時,就必須解決包括肉體和精神在內的兩個不同層面的超越問題。「不死」,只能是精神的「不死」,不是肉體的不死,肉體生命只能延長,而不可能永恆,而真正超出生死輪迴的應該是人的精神生命。道教內丹學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並不是將肉體、精神分為兩截,而是試圖打通性與命、形與神之間的障礙,通過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的修煉步驟,使得形、氣、神、道之間互相轉化、步步超越,打通形、神障礙使其互融,使肉體超越和精神超越最終貫通一體,這樣就達到了形神兼顧、形神俱妙的境地。站在內丹學的角度看,蕭天石所謂的「留形住世」、「留神住世」只是一個工夫的兩方面,並不是全然不同的兩截工夫。內丹養生既包括「留形住世」的層面,也包括「留神住世」的層面。蕭天石認為「留形住世」對於延長人的肉體生命終歸有益,這正屬於他所說的「壽命學」層面;而「留神住世」層面的「精神不滅」,則是他所說的「人生修養」層面。對於道教養生的「壽命學」層面,蕭天石認為跟科學並不矛盾,「根據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生力』,與宇宙運行不已的『自然力』,人類應有自行控制與調整自己內臟器官和形體細胞組織的能力,使其新陳代謝作用永不衰退下去,生命即可獲得長生不死」 。在他看來,道教養生關於生命自我煉養和自我重生,正是根植於這一原理。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7 00: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