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唐朝為什麼極為推崇道教?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釋道」三家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其中儒家思想是歷代帝王尊崇的正統哲學,而道家和佛家則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重要地位。
唐朝開國皇帝獨尊道教
相比之下,在中國歷史上,佛家雖然也備受推崇,但是始終出於輔助地位,佛學從來沒有成為帝王之學,而佛教也從來沒有成為國教。道教則不同,自東漢到清代,一直在廟堂和江湖中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在廟堂之上影響,以唐代尤甚。唐高祖將道教列於三教之先,唐高宗將《道德經》列為上經,地位高於《論語》,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正式考試科目,同時封道教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尊號,足見唐朝皇帝對道教的重視。
然而,為什麼唐朝開國皇帝如此重視道教呢?相對於佛教,道教的教義理論雖然遠沒有佛教圓融,但是道教依然有佛教不能比擬的有點,就是兩個字——好用。道教的淵源主要是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還有就是戰國燕齊地區的神仙方術。道教就是在黃老思想,輔之以神仙方術的實踐中產生的,因此及其有實用價值。
道教的齋蘸法事可以為統治者祈福消災,祈禱天下太平;道教的外丹和養生方術可以滿足帝王的長生不老願望;道教的清淨寡慾、與世無爭的思想,可以為某些官場失意的文人提供精神慰藉,這些都使得道教能夠在廟堂和江湖中紮根。
道教及其注重實踐價值
然而,道教能夠被重視,主要還是因為政治因素。唐朝皇族原本出身鮮卑軍戶,非名門望族。李淵父子起兵爭奪天下時,必須要找到一個望族撐門面。道教祖先老子也姓李,因此唐朝皇室就說自己是太上老君的後代,自己代表天道,這樣不僅裝門面,也增強了自身軍事力量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道教能和當時的唐王朝產生默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道教有一個讖語的傳統。所謂一語成讖,就是道士們通過預言來判斷王朝更替,實際上就是為王朝更替造謠惑眾。在道教產生以前的王莽時期,術士們就曾編造預言說「劉氏當復興,李氏為輔」的讖語,於是劉秀和李通就是用這個讖語為背書,騎兵成功。
唐朝在陝西樓官也有一個聰明的道士,叫做歧暉。他在隋煬帝時期就跟弟子們說「天道將改」「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現在的人看來,歧暉就是為李淵起兵造勢。李淵起兵後,他蓋李淵提供糧草供軍用,還未他祈福。李淵自然很高興,封歧暉為紫金光祿大夫,新修廟宇,賞賜農田。
佛道兩家恩怨情仇糾纏不清
唐朝還有另外一個聰明的道士叫做王遠知。李世民還沒當皇帝時,出兵討伐洛陽軍閥王世充,途中與房玄齡微服私訪道教上清派宗師王遠知。王道長對李世民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後來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以法琳為首的佛教徒支持太子,而以王遠知為首的道教徒支持李世民,最後在這次佛教與道教的鬥法中,道教大獲全勝。這恐怕是盛唐道教復興最關鍵的因素。
佛道兩教在歷史上有過幾次論辯,道教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在實踐層面,道教的操作性遠遠不是佛教能夠比你的,佛教耍嘴皮子,道教更注重真功夫。所以,中國的佛教實際上都是道教化的佛教。
(讀有一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