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2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家的生態智慧:萬物一齊和順應自然
「自然」 這個名詞,佛家稱它為「法爾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無假運用,無假作為,無一法可增,無一法可減。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倫自然之妙。道生萬物,而萬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從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運化天地萬物,無不是遵行自然法則的規律,無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無不是返歸於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中國道家的生態智慧是一種自然主義的空靈智慧,通過敬畏萬物來完善自我生命。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表明道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這種追求超越物慾、肯定物我之間同體相合的生態哲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與現代環境友好意識以及現代生態倫理學相合。
具體而言,道家的生態智慧主要體現在萬物一齊和順應自然兩個方面。
首先是萬物一齊 「萬物一齊」是《莊子》一書中《齊物論》的核心觀念。「齊」具有消解差別而平等之義,莊子通過消解人的是非觀念、萬物的狹隘用途和物我的存在界限,展現其和天地合一、與萬物同體的逍遙境界。。莊子從人與大自然的生命情感出發,把自己作為大自然里與其他生物在價值上、生命意義上相互平等的一員,以此實現超越。他在《齊物論》中提出「萬物一齊」的平等觀,主要是說明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人要平等地對待萬物,自然界的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權利和價值。《齊物論》只是《莊子》書中的一篇,可是,齊物的思想卻是貫穿《莊子》全書的。莊子明確地意識到,人不能從自身的需要、利益和是非出發對待萬物,更不能對自然界的萬物分出貴賤與高下,也就是說,不能從萬物是否對自己「有用」作出評價。人類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由自己的「成心」造成的。「成心」是造成人與人、人與萬物不能平等相處的重要根源,「成心」就是每個人的主觀成見或一群人的世俗之見,是在我與他者的對立中形成的。物各有其材,物各有其用,物各有其生存權利,只有站在道的立場上才能以平等的眼光、同情的態度對待萬物,而要站在道的立場上,就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心靈境界,與道合一,成為體道的人,並以道的境界、自然的境界對待萬物。「體道」之人才有真性情,其心是「真心」,對萬物有同情,能以平等的眼光對待之。「成心」大致可分為三類:認知心、嗜欲心以及喜怒哀樂之心與道德心(仁義心),這三類「成心」都是心靈的「桎梏」,為了達到道的境界、自然的境界,實現心靈的自由,就必須「解其桎梏」(《莊子•德充符》)。解除了「桎梏」,心靈、精神得到了解放,自由境界也能夠實現了。比如「莊周夢蝶」有一天莊子做了個怪夢。在夢中,莊子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它一會兒飛東,一會兒飛西,在草叢花枝間翩翩起舞。要說快樂呀,那真是快樂極了!莊子所變成的這隻蝴蝶,只是一個勁兒地飛來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子。它玩得正起勁,忽然醒了。莊子一看自己還躺在床上,這才明白原來那隻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莊子。可是莊子忽而又感覺到這未必對:自己或許本來就是一隻蝴蝶!是做夢,夢中才變成莊子的!接而又想,這恐怕是錯了:自己明明是莊子,剛剛肯定是在做夢!就這樣,莊子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那樣想,想來想去,總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莊子還是蝴蝶。、「魚之樂」 莊子和名學家惠施在濠水岸邊散步。莊子隨口說道:「你看河裡那些魚舒鰭擺尾輕鬆遨遊,是魚的快樂。」惠施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道:「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施道:「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本來也不知道魚。」莊子道:「請你回到談話的主題。你問我:『你在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你這麼問,說明你已經承認我知道魚的快樂,所以才會問我怎麼知道的。可見,你再說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就違反了你的所謂邏輯。告訴你,我是在濠水岸邊,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就是實現自由境界之後的「天樂」、「至樂」。自由境界就是道的境界,道德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這裡心與道是合一的。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夭折的小孩,與朝生暮死的東西比,也算得上老壽星了;彭祖 彭祖,一作彭鏗,或雲姓籛名鏗,傳以長壽見稱。原系先秦傳說中的仙人,養生家,後道教奉為仙真。雖然活了幾百年,跟天地的無始無終比,還不是「英年早逝」嗎?莊子乾脆一筆勾銷了這些大小壽夭之別,宣稱「我」與「天地萬物」合一了。這個「一」是一種「無差別境界」,人處其中可以逍遙自在。莊子哲學的平等觀,實際上是以自然之道的視域打破主客、內外的界限,消解人的主體性和優越性,提高人與萬物「一體」的心靈境界,在整個宇宙自然界之中實現了真心、真情、生命關懷的客觀普遍性,最終實現心靈的自由,也即「逍遙」。人本無特異之處,與天地萬物俱為道之所生,因此理應齊同萬物,去人我、物我之界,不譴是非,死生任化,理解命與故,安時而處順,乃能臻於絕對「逍遙」自在的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然後是順應自然。老子的人生智慧很高明,他講宇宙、人生變化的規律,主張按規律處事。老子以「回歸自然」為其哲學的根本宗旨,他首先提出「自然」這一重要範疇,討論了人與自然界的關係問題,提出「道法自然」、「人法自然」的觀點。在老子那裡,「自然」與人的生命存在是不能分開的,人即在「自然」中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中存在,就如同天地萬物在「自然」中存在一樣,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道法自然」歸根結底就是「人法自然」。「自然」是整體性的概念,它代表了宇宙自然界及其生成、養育、化育萬物的秩序,「自然」就是宇宙自然界的「代名詞」,人的生命活動只是其中一部分。總而言之,「自然」對人而言就是根源性的,同時又是目的性的。根源性即是說「自然」是人的最原始最本真的存在狀態,目的性是說「自然」又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最終歸宿,即所謂「歸根復命」 老子認為萬物紛繁眾多,需要各自回歸根本。回歸根本叫做「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常」,認識把握「常」叫做「明」。不認識把握「常」,就會輕舉妄動干出兇險之事。。按照老子所說,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自然造化的結果,都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並無主宰者。這是「道法自然」的基本含義。
老子認為,「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天道即自然之道是公平的,是保持生態平衡的,人則不然,要不斷滿足各種欲望,因而破壞了生態平衡。這是人的「異化」。因此,他提倡「無欲」,以減少對自然的破壞,維持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老子》)赤子沒有欲望,素樸純真,所以比喻含德之人。這樣的人,尊重自然,不去主動傷害自然界的萬物,因此不會受到毒蛇猛獸的傷害,而能與之和諧相處。怎樣才能做到「含德之厚」?這就需要限制欲望,提高修養。這種生態智慧,滲透了人文精神。因此,老子的「回歸自然」,並不是純粹的自然主義,而是人文與自然的統一(蒙培元,2008)。
歸根結底,無論是「萬物一齊」還是「順應自然」,在本質上都反映了道家哲學的核心是生命觀念,它倡導生命本位,強調自然關懷,強調生命與自然之間本然的、天然的聯繫,將生命的本源、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歸宿都歸結為自然,體現了將生命與自然自始至終都連為一體的思想特徵。這一生命觀念蘊涵著豐富的生態智慧,這在今天這樣一個生命異化嚴重、生態危機四起的時代具有重要的現代價值。
(浙派教育一生態好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