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5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快速認識民俗三大節慶之一:端午節(五日節)
端午節,台灣俗稱為「五日節」,是民間三大民俗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的傳說,造成端午節是在紀念屈原的謬誤。其實,端午節可能是源自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或起源於龍圖騰的祭祀,與屈原投河之事並無直接關聯。台灣人的端午節按民間流傳習俗而言,端午節的各項習俗多與驅瘟除疫有關,而五月又是夏季之首,台灣俗諺有:「未吃午日節粽,破裘不敢放」之說,意味端午之前氣候炎寒不定氣溫多變,直到度過端午節才算正式進入夏季,被子棉襖也才能收起來存放。夏季天氣炎熱蚊吶孳生,瘟疫疾病易於流傳,因此民間就以插香茅艾草、掛香包、喝午時水等各種儀式,來達到袂瘟辟疾的目的。
其次,就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而言,龍在中國是象徵雨露水源,所謂:「龍從雲,虎從風」,在農業經濟社會中,雨水無疑是主導農事生產的重要因素,為祈求風調雨順,是以產生祭龍王、賽龍舟的習俗,其目的應在期待糧食生產而非尋找屈原遺體。台灣賽龍舟之前所舉行的「祭江」儀式,則旨在祭祀水中的「好兄弟」(水鬼),並祈求江河不再氾濫,更與屈原無關。
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南方相似,其中包粽子是最重要的習俗。粽子源自於古代的「角黍」,是以蘆葉包黍米煮成,種類繁多,大體上是以糯米與配料包餡製成。在台灣習俗中,家中如有喪事則不包粽子而由親友饋贈,謂之「送節」,這種喪禮習俗具有守望相助彼此關懷的意義。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插掛香茅、艾草和榕樹葉,香茅形如利劍,象徵斬除妖魔;艾草具有驅除蚊蟲作用;榕葉則有避邪功能。台灣俗語有:「插榕恰勇過龍」、「插艾(音似兄)恰勇健」。此外,端午節盛行配戴香包驅邪,香包多縫成香囊,其中又以老虎造形最普遍,俗稱「虎仔香」。中國端午節都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雄黃本具有解毒殺蟲功能,只是民間將它神話才會轉化為宗教性質。在《自蛇傳》中白素貞因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的故事,也加深民間飲雄黃酒可以驅邪的印象,但台灣目前多半以紹興酒、黃酒、花雕代替,但其目的仍在驅邪袪瘟。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據說也具有袂除疾疫之功效,台灣民間在端午節正午通常會取水飲用並擦拭身體,期能袪除百病。據傳唯有端午節正午之時豎立雞蛋、硬幣可使屹立不倒,因此許多人在端午節午時嘗試豎雞蛋、硬幣;依筆者個人經驗,只要抓住平衡點,並非僅在端午節午時才能豎立,平時也能使雞蛋屹立不倒。
龍舟競渡仍是端午節主要民俗活動。賽龍舟源於戰國時代,目的在訓練水師,台灣地區的龍船賽目前以宜蘭冬山河、台南運河、鹿港福鹿溪、台北淡水河規模最大;而礁溪二龍村龍舟賽已傳承一百七十餘年,最具歷史意義,其特色是不設裁判、以立式划船、不擊鼓且由洲尾、淇武蘭兩村居民塵戰終日,宜蘭俗語有:「二龍村划龍船-看人幹譙」之說,意謂兩村競爭激烈,此常有紛爭之意;鹿港地區自一九七八年起每年端午節都舉辦民俗才藝活動,也成為鹿港的民俗特色。
在端午節前後,鹿港地區、淡水祖師廟(五月五日)、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一日)都舉行「暗訪」活動,所謂「暗訪」就是冥界的掃黑行動,神明在夜間出巡緝捕危害地方的邪魔陰煞,因為是在夜間訪查,故稱暗訪。暗訪是否有具體「業績」,我們不得而知,但它至少具有安定民心、祈求平安的作用。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