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5-8-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41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278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后里張天機宅
文化資產所在地:臺中市后里區墩南里南村路 332號
指定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本建築的興建沿革,見證東勢與后里的開發過程,具有歷史上之價值。建築空間與裝飾均具特色,除西式精緻門樓外,前後兩進的建築手法與表現截然不同,而廳廊的洗手台、廊下的座椅皆設計精美。另,受書第之手工燒面磚、玻璃窗框木雕、彩繪及立體對聯字體優美、作工精緻,為罕見之民宅建築。
2.具建築史上意義及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
本建築格局完整,大體上保存良好,建築風格反應建築史的發展歷程,融合傳統建築與西洋建築風格,見證時代的趨勢。張宅為日治時期高規格之私人宅第,其中除建築格局完整宏偉外,建築式樣為台、和、洋式混合,見證日治時期建築營造技術及品質之軌跡。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本建築為歷經1935年墩仔腳及1999年921大地震後,少數尚存之日治台、和、洋式混合建築,有極大的保存研究價值。
簡介:
張天機(1877-1948),其主要職業為「貸地業」,即傳統社會收租的地主,為士紳階層,故也被選任為地方公職,包括保正、庄協議員、公共埤圳議員等,以及金融業內埔信用組合監事。
張天機宅興建於日治時期昭和6年(1931),係當時后里庄長(張堪)以個人土地與其交換,讓原本居住於東勢的張家能於此興建新居,不但見證了日治時期東勢與后里的開發過程,極具歷史價值。又,受書第之手工燒面磚、玻璃窗框木雕、彩繪及立體對聯字體優美、作工精緻,使其成為一罕見民宅。在日治時期是屬於高規格的私人宅第,其中除建築格局完整宏偉外,其建築樣式亦集結了臺、和、洋式之混合風格,留存下當時之建築營造技術及品質的軌跡。本建物屬「閩洋折衷」風格,第一進為西式立面及柱廊,第二進則採閩南風格,是當時民宅常見作法。
本建築空間規劃與其裝飾均極具特色,除西式精緻門樓外,其前後兩進之建造手法與表現截然不同,另廳廊洗手台、與廊下座椅皆設計精美。
在日治時期昭和10年(1935)中部曾發生墩仔腳大地震,後裡莊建物大半皆夷為平地,然而張天機宅卻僅小有破損。又於民國88年(1999)遭遇921大地震,亦只有小部分受損,大部分主體仍尚完好。雖歷經二次大地震,其建築格局依舊完整、保存良好,其是少見融合有臺灣、日本、及西洋之混合式建築,具有極大的保存、研究價值。
在民國97年(2008)7月30日經臺中縣政府公告指定為古蹟,後於民國99年(2010)12月25日因臺中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爰改列為直轄市定古蹟。
(臺中市政府文化資產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