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95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探望病人說甚麼話好?這幾句慰問語,可能會令患者心生厭惡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8-4 05:46:1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探望病人說甚麼話好?這幾句慰問語,可能會令患者心生厭惡

我們已介紹過《維摩詰經》的主要內容,及維摩詰居士的言行。現在我們要進入《維摩詰經》一些重要的主題。

筆者對這部經的興趣,是源於「問疾」。「問疾」的意思即是「探病」。維摩詰居士藉患病的因緣,傳播佛法,讓探病的人,得到心靈的安慰及生命智慧。

這部經中,有兩段「問疾」的章節。最著名的一段,當然是〈文殊師利問疾品〉。佛陀知道維摩詰居士患病,吩咐弟子前去探病,但所有弟子都害怕被維摩詰質問,而不敢前往。只有文殊菩薩願意一試。

這一品非常豐富,涉及整個佛教的教義,我們之後會介紹。而在〈方便品第二〉有一段問疾,內容比較簡單,可作為初步簡介。

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

這一段先說明背景。當時維摩詰居士為了傳播佛法,便宣稱自己患病。由於他是位受人敬仰的長者,很多人都慕名而來。普通市民、王子、宗教人士、政府高官,甚至是國王等,可見他的人緣極佳。

筆者患病期間,也有朋友來探病,但初期並不喜歡。我最想自己一個人靜養,不被騷擾。筆者曾有一個奇怪的想法,就是非常討厭問候語句。如果把探病問候語列排一個列表,第一名一定是「你今天如何?」(你今日點呀?)、「康復了嗎?」(好返啲未?),我認為它們並無意義。如果無事、康復了,你又何需來探病?

另外,有一點可能是大部分人都沒有留意的。長期病患者因經常患病,內心可能會感到內疚,覺得拖累了社會。一星期見幾次醫生,甚至與醫護人員做了「朋友」。試問有誰會願意呢?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沒有人想與「藥煲」過每一天。

我們要真心理解病人的感受,甚至要感同身受,但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筆者有幸走出陰霾,佛法給了很大的幫助。記得住院時,有位年輕病友,每日在病床上掩臉不見人。家人來探病,他都不瞅不睬。每天一臉愁容。我認為,如果要解開心結,思維上必須作改變,佛法能提供最好的方法。

維摩詰居士每次見到探病的人,都會把肉身的「真相」告訴他們。我們的身體到最後會朽壞、死亡。佛法有一種修行方法叫「不淨觀」,就是讓人理解肉身不是永遠美麗健康,而是一天天在改變、腐朽。

當人執著於肉身的美麗,但不接受日漸的衰弱時,便會帶來無限的苦。維摩詰居士直接指出:「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這個身體是無常的、會改變的,既衰弱又乏力。無論年輕時多強壯,隨著時間過去,力量會一天天減弱。每當有人遇意外去世,或突然猝死,都會聽到有人說:「人真的很脆弱。」我們都不是超人,沒有金剛不壞之身,一個輕微意外,都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維摩詰居士叫我們不要「信靠」這個會急速朽壞的肉身。

維摩詰居士用了二十六個比喻及角度,讓我們明白這個朽壞的身體。比喻包括如泡沫、幻影、夢、浮雲、電、回音、草木、瓦礫。這些都是很快幻滅,不實在,一瞬即逝的事物,正好來形容身體的急速朽壞。

在佛教角度,我們的肉體是由「四大」構成,分別是地、水、火、風。「四大」是來自佛教的宇宙觀,有點像中國的五行,當然兩者屬於個別系統,而且差異甚大。佛教認為,如果這四種元素不協調,就會生病。

《佛說五王經》指出「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謂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一大不調,百一病生,四大不調,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另一部經《佛說佛醫經》亦提及,「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所以佛教醫學很著重四大調和,互相配合,則百病即止。

維摩詰居士指出,這四大都是不實在的,會隨時轉變,疾病亦會隨時生起。人往往想控制身體,減少病痛。即使不停做運動,食健康食品,但到最後仍然控制不到健康。

筆者非常明白,人可以控制很多事情,把握事情的發展,但往往最控制不到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因為我們不能把時間停止,不能停止改變。萬物無常,一切在變化中。

維摩詰居士用一個老井作比喻,這口井初建造時非常新淨,每日為百姓提供食水。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它漸漸變成乾涸。這一句的原文用了「jarābhibhūtaḥ」這個字,「jara」 解作衰老、老化,而「abhibhūta」 是「折磨、壓迫」之意。鳩摩羅什把它譯為「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而玄奘法師譯為「常為朽老之所逼迫」,兩個譯本都用以「逼」字。在修辭學上,是擬人法。那口井是不甘願的,但在大自然的定律下,無奈只能接受,但內心是非常痛苦。這口井就是我們的肉身,它會朽壞,會失去功能,最終會死亡。

筆者近年經常思考死亡,這是個切身的問題,亦是每一個人都要獨自去經驗的。開心時, 別人會同笑;傷心時,大家會同哭;唯有死亡,是最私人的。

但當別人聽到我說死亡時,總叫我不要亂想。

其實我不是亂想,而是「真實想」。年紀越大,越要作準備,人總有一天會死去,經常思考死亡,反而讓我們把握每分每秒,令生活過得更充實。筆者認為每個人都要經常思考死亡,更要為死亡作準備。

這一點與維摩詰居士是相通的,他是一名長者,身體功能的衰弱,必定體會更深。於是,他勸我們不要執著肉身,更要「討厭」肉身,而是要對「佛身」產生無限期望。(「此可患厭,當樂佛身。」)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3 06: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