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為何要掛引路燈?為孤魂帶路、讓好兄弟飽餐一頓
在傳統民俗上農曆七月也被稱為鬼月,按照俗例會將鬼門開啟,讓陰間的好兄弟可以返回陽間接受民眾施普,也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月份,在台灣各地皆能看見不同的中元習俗,像是在金門,就可看見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掛上一盞小燈,而這一盞燈更承載著古昔生活所傳承的精神。
▲在普度時會準備臉盆提供好兄弟盥洗(圖/寶島神很大)
金門,一座充滿古色古香的島嶼,有著豐富的文化資產,有一項特殊習俗傳承了數百年,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開始,每家每戶門口都會懸掛「普度燈」,並在村落、山邊海邊等進行普度儀式,以祭祀無人供奉的孤魂,因在當地相傳普度燈能讓來到陽間的孤魂不再徘徊,快速找到回家的路,也避免好兄弟誤入,於是在七月的每日傍晚都會在燈前插上三柱清香,為孤魂引路。
▲金門獨特的地理位置,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普度方式(圖/寶島神很大)
而普度燈也被稱為「老大公燈」或稱作「七月流火」,多為鐵製框架,並在遮風玻璃上彩繪著花草圖案,並書寫闔家平安、七月流火、陰光普照等字句,以最簡單的設計,傳達濃厚的情感。其中七月流火一詞來自《詩經・國風・豳風》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到來,象徵農曆七月天氣也將進入秋天。
▲普度燈會點燃一整個月(圖/寶島神很大)
金門的普度燈習俗既是傳統信仰的體現,也是情感的表達,透過這個意義深遠的習俗,不僅傳達了歷史,更以簡單的燈火,承載著對於逝者的情感和尊敬,成為金門在鬼月信仰文化中的璀璨特色。
(三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