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喜歡嗑瓜子 為何成為全民習俗 專家點出1關鍵
古代從宋朝開始,就出現瓜子一詞,到了明清時期大流行,甚至成為全民習俗。(示意圖/達志影像)
每逢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瓜子,瓜子可能早在北宋就已出現。大陸歷史系李昕升副教授指出,古人很喜歡嗑瓜子,推測可能與「節儉」有關,到了明清時期,北方大港向外輸送的物產,就是以瓜子為大宗,嗑瓜子不僅是一項習俗,甚至也能反映出國家社會的穩定性。
大陸東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李昕升提到,瓜子一詞最早出現於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但書中只有提及這兩字,並沒有其他說明,直到明清時期,吳越之地也就是現今的南京,流傳一首《歲時歌》,歌詞為「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鷂子,三月種地下秧子,四月上墳燒錠子」,可見當時的人很重視嗑瓜子,目前推測嗑瓜子始於宋代,明清時代更為興盛。
為何瓜子會受歡迎?李昕升推測可能是出於「節儉」,指中華民族無論對待哪種植物,絕對都會物盡其用,當初可能就出於別浪費的心態,因此製造出瓜子,沒想到隨著時間推移,眾人閒聊時,也會拿出瓜子一邊嗑一邊聊,漸漸地鞏固瓜子的地位,因而成為全民習俗。
李昕升翻閱宮中檔案發現,現今位於大陸東北的錦州港,明清時期是北方的一座大港,而該港向外輸送最多的就是瓜子,每年光瓜子的稅銀就達到約2萬兩。此外,嗑瓜子習俗可能最早始於北方,北方冬季寒冷又漫長,農作物多為一年一熟,大多處於農閒時間,因此才會發明瓜子,用於打發時間,且嗑瓜子通常都是閒暇時間的娛樂活動,因此也能反映出國家的穩定性。
(中時電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