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0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八仙過海之一張果老是如何成仙的?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9-21 01:24: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八仙過海之一張果老是如何成仙的?

據《唐書》記載,張果老本名張果,綴一個「老」字是對其尊稱。他是「八仙」中最年長者。雖然是其中的最年長的一位,但老張果老在八仙中排行第三。


張果老的來歷

據記載,張果老是唐朝(618-907年)人,本名張果,由於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相傳他久隱山西中條山。往來晉汾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即佯死。後人復見其居恆州山中。他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即將驢摺疊,藏於巾箱。曾被唐玄宗召至京師,演出種種法術,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以後他以「年老多病」為由,又回到中條山去。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竹子做的一種說唱用具,所以後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中國的一種漢族說唱藝術)的祖師,相傳於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張果老的驢的來歷

據張果老自稱,他是帝堯時代的侍中,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他出入常乘一匹白驢,每倒騎之,日行萬里,休息時,便把這驢像紙一樣摺疊起來,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噴之,便又成了真驢。

至於張果老是如何成仙得道的,民間有諸多傳說。相傳,張果老系窮趕腳出身,靠趕著毛驢運送貨物餬口。


張果老如何成仙

有一天女山寺的一位和尚挖菜地時意外地挖得一隻碩大肥嫩的何首烏根,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從此便長生不老。老方丈立即吩咐伙房水洗煮了。於是,老方丈召集全寺眾僧於大殿開會,研究如何分食何首烏,誰吃頭,誰吃身子,誰吃胳膊和誰吃手腿腳,誰喝湯。眾僧侶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為防止伙房偷食,伙房僧人也急於知道如何分配,因此,伙房僧人也都參加了會議。這時恰巧張果老趕著毛驢從東方訪友歸來,風塵僕僕、飢餓交加,乾渴難忍,同時也辛勞疲憊不堪。老遠就聞得女山寺內異香四溢,撲鼻而來,沁人心脾,令人迷醉。他遂加快腳步進入寺內,見四下無人,即刻鑽入伙房,揭開鍋一看:呀,粉嫩粉嫩的一顆何首烏已經煮熟,象新生的嬰兒安詳地熟睡在那兒,可愛之極。饞得張果老垂涎三尺,他也顧不了許多,下手撈上來分割撕扯就吃,片刻之間就把整個何首烏根三下五除二給報銷了。頓覺渾身舒暢,心寧氣爽。張果老自己吃飽喝足之後,又將剩下的何首烏湯刮給坐騎毛驢喝了,隨後便躺在伙房前休息曬太陽,很快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眾僧開會完畢,蜂擁而至,準備分食何首烏,進入伙房一看,鍋已空空大敞,什麼也沒有了。於是斷定是張果老乾的,立即報告方丈,方丈焉能善罷干休?沉思片刻,認為仙物已被此人吃掉,現在當務之急是打死此人,分食其肉,也可以得到仙氣。隨即命令武僧操起棍棒器械打死此人。但由於吵吵嚷嚷的,把個張果老驚醒。他見勢不妙,偏身上驢,落慌而逃。不想倒騎在驢身上,原來向東面開闊地逃跑的,可是慌不擇路,驢頭向西,他一手抓住驢尾巴,一手在驢屁股上使勁捶打。可是越打驢越是向西方奔跑,結果越過山樑奔到山西頭湖邊,只見湖水茫茫,已無去路。眼看就要喪命,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毛驢怪叫一聲,四蹄生風,騰空而起,乘雲駕霧,越過女山湖,安穩地落在對岸的一座小山上,原來毛驢得了仙力,張果老因此絕處縫生。於是張果老稍稍放心,坐下來喘口氣,晾晾驢,便又倒騎毛驢,悠然而去,從此就得道成仙。

八仙中的張果老,由此帶同坐騎毛驢直接位列仙班,雲遊四海去也。

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傳說,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給張果老,但張果老謝拒了,他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張果老懇請還山以後,雲遊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至今仍有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揚州道情和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山東漁鼓傳世。


歷史上的張果老

歷史上的確有張果老其人,他是八仙中僅有的兩位「名留青史」的人物之一,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張果老神話,他的故事最早出現在《明皇雜錄》,生平又見於《大唐新語》卷10,《新唐書•張果傳》基本取材於此。盛行於唐代,拓展和完善於宋元。大約生活在七世紀至八世紀中期,生平不詳。他著有《神仙得道靈藥經》、《丹砂訣》和《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等。《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訣》記述丹砂的產地、形狀、性質都非常詳細,其中提到用「汞一斤,硫黃三兩」製成紫砂,其內容與陳少微《九還金丹妙訣》相類似。這裡汞、硫兩物的重量比為100∶19。而根據丹砂(硫化汞,HgS)的組成計算,汞、硫重量比是100∶16。陳張二人把硫磺的量加多,是因為硫磺容易燃燒而遭到損失的緣故,這是很有道理的,說明當時製造丹砂確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縱論古今中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16:4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