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1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音樂與大腦的酸甜苦辣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0-11 00:40: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音樂與大腦的酸甜苦辣

白癡奇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個性,即使他們人生的全部只建立在一種技能之上。


腦袋裝了兩千齣歌劇的人

我遇見的第一個有音樂天才的智障者是在我駐診的一個養老院。他名叫馬丁,出生時是個健康的嬰兒,不幸三歲時罹患腦膜炎,導致癲癇,有時會四肢抽筋、聲音痙攣。他的智力和個性受此影響,變得容易衝動、有些「古怪」,課業跟不上同學。除了這些問題,他還有一種特殊的能力:他非常喜愛音樂,常常聽得入迷,聽過的旋律馬上就可以唱出來或是在鋼琴上彈奏。他父親是聲樂家,見他喜歡音樂,於是鼓勵他往這方面發展。

除了音樂才華,馬丁也有過目不忘的本事。他天生有嚴重的視力缺陷,戴眼鏡矯正之後,他就嗜書如命,雖然常常一知半解,但他把讀過的東西都牢牢記在腦子裡。他的聽覺記憶一樣超乎常人,只要是聽過的都不會忘記。有的人的記憶像照相機,馬丁的記憶則有如留聲機。

雖然他智能不足,還是能獨立生活,做一些簡單、不需技巧的工作。他唯一的樂趣就是在教會詩班裡獻唱,然而因為聲音沙啞、發抖,無法獨唱。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由於身體愈來愈差,除了關節炎還有心臟病等問題,於是住進了養老院。

我在一九八四年遇見他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記得兩千齣以上的歌劇,還有韓德爾的神劇《彌賽亞》、巴哈的《聖誕神劇》和全部的清唱劇。後來,我帶了些譜去考他,結果真考不倒他。凡是他聽過的全都記得一清二楚,不只是旋律、樂器,還有所有的歌詞。有一次,我播放德布西的曲子給他聽(他不喜歡德布西,而且從來就沒聽過那首曲子),他聽了之後,馬上在鋼琴上彈出來,幾乎一個音都不差,接著換不同的調來彈,還模擬德布西的曲風即興彈了一段。這種音樂天分實在教人嘆為觀止,然而除去音樂,他的腦袋幾乎空無一物。

白癡奇才

馬丁的音樂才能究竟是怎麼來的?他父親是聲樂家,因此有可能是遺傳,像巴哈家族就是有名的音樂世家,有六代都是音樂家。再者,馬丁生長在音樂環境良好的家庭。但這就足以造就出音樂天才嗎?還是他的聽覺特出和音樂才華是因為視力缺陷?(崔福特在探討「學者症候群」的專書《超凡絕倫:了解白癡大師》裡提到,在所有具有音樂天才的智障者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盲人或視力極差者。)馬丁一生下來就視力不良,直到三歲才做視力矯正,因此在嬰幼兒時期,他在幾近全盲之下,只能依賴聲音來辨別方向,用耳朵來了解這個世界。可能是腦膜炎嗎?雖然他因為腦膜炎喪失了某些皮質控制機能與高階的認知能力,是否他的音樂才能因此得到激發?

學者症候群一詞是倫敦醫師唐恩於一八八七年提出來的,指的是具有特殊才能但智力不足的兒童。那些兒童的才能包括計算、繪畫、機械能力傾向,尤其是對樂曲的記憶和彈奏能力,有的還會作曲。在具有學者症候群的人當中,音樂神童或許是最常見、也是最引人矚目的。

一八六○年代的美國小黑奴「盲眼湯姆」即展現非凡的音樂才華,聞名全球。 崔福特在《超凡絕倫》中就以相當多的篇幅描述這樣的孩子。何姆林等倫敦學者也以白癡奇才為對象(尤其是有音樂天賦的)做了詳細的研究,證實這樣的孩子對音樂結構和規則的認知(不管這樣的認知是否是有意識的)就像一般的音樂家。然而有關這種能力最特別的一點並非技能本身,而是他們單單具有這種能力,其他的如語言或抽象思考的能力都很低下。

史蒂芬.魏特歇爾是舉世聞名的英國繪畫奇才。不管是再怎麼繁複的建築或整個城市的景色,他只要看一眼,就能精確地描繪出來。 他捕捉了圖像之後,就牢記在心,多年不忘,幾乎沒有遺漏或扭曲。學校老師評論史蒂芬六歲時畫的作品:「一點都不像孩子畫的。」

史蒂芬也是個音樂奇才。一般智障奇才的特殊才華在十歲前即已展現,尤其是音樂方面的天賦,但是史蒂芬的恩師兼畫作經紀人瑪格麗特.修森打電話告訴我「史蒂芬爆發出驚人的音樂才華」時,史蒂芬已經十六歲了。他就像馬丁,有絕對音感,也可以立刻彈奏出剛聽到的複雜和絃或第一次聽見的旋律,即使是長達好幾分鐘的曲子,他也能從頭到尾彈出來。移調對他來說,也是輕而易舉的事。他還有即興作曲的能力。我們不知道為何史蒂芬的音樂才華出現得這麼晚。似乎他很早就有這方面的天分,可能是因為生性被動,而且其他人都把焦點放在他的視覺和繪畫天分方面,就沒注意到他的音樂才能。或許這和史蒂芬步入青春期有關。他突然愛上盲眼歌手史提夫.汪達和湯姆.瓊斯的歌,還且喜歡模仿他們的動作和獨特的演唱風格。

胚胎期右腦發展較速

學者症候群最重要的特徵或定義就是某種才能特別突出,其他能力則有缺陷。 突出的那項才能都顯而易見,至於有缺陷之處則通常是抽象思考和語言能力。很多學者和專家不斷猜測這種能力的消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近一百五十年來,我們已經了解,左腦和右腦各有所司,左腦長於抽象思考與語言,右腦則著重於知覺技巧。然而這只是相對的,並非絕對。一般人都是左腦的發展大於右腦。這種不平衡的現象在人類身上特別顯著(靈長類和其他哺乳類則比較沒有這樣的差異),甚至還在母親的子宮內就觀察得到。在胚胎時期,左右腦不平衡的現象剛好顛倒,右腦的發展要比左腦來得早而且迅速,使認知功能在生命初即已建立。左腦雖發展較慢,但是出生之後,還在繼續改變、增長。在左腦發展起來之後(主要是概念和語言方面)就會使右腦的一些功能受到壓抑。

胚胎左腦在子宮內的發育較不成熟(或許免疫方面也是),因此特別容易受到損害。哈佛大學的葛許文與賈拉博達假設,如果在胚胎時期發生這樣的損害,右腦就會出現補償性的過度發展,且因神經元的遷移而變大。這和一般人的大腦發展恰恰相反,因此右腦的發展大於左腦,變成具有優勢地位。

如果左腦受損,右腦可能在出生後(至少在五歲前)具有優勢地位。(葛許文發現切除左腦半球以治療頑固性癲癇的兒童並未失去語言能力,語言功能結果在右腦發展起來,因此對右腦的補償現象特別感興趣。)似乎三歲的馬丁得了腦膜炎之後,他的大腦也有類似的變化。這樣的轉變也可在左腦半球嚴重受損的病人身上看到,只是沒那麼明顯。

像學者症候群那樣特出的才能也可能在成年人身上出現。我們不時可從報章雜誌看到有人罹患腦傷、中風、腦部腫瘤或額顳葉失智症,特別是損傷一開始出現在左顳葉部位,之後卻出現令人驚異的才能。英國著名音樂家克萊夫.韋靈因感染疹病毒腦炎,左額葉和顳區受到的破壞尤甚,因而出現可怕的失憶症,然而他也出現超強的計算能力而且出口成詩。

這種類似學者症候群的特出才能,顯示右腦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受到左顳葉的壓抑,在左腦半球損傷的意外事件之後,那些功能才得以釋放出來。

釋放非凡能力

或許大多數的人心裡都有這麼個疑問:為什麼像學者症候群那樣的才能非常罕見?但一九九九年,雪梨大學的史耐德與米契爾反過來問道:為什麼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樣的天才?他們認為我們在嬰幼兒時期或許都具備這樣的潛能,但是隨著大腦的成熟,這種才能漸漸受到壓抑。他們提出一個理論,假設這種才能毋須透過反思,而是直接由低階的皮質區處理的,後來並以跨顱磁性刺激(T M S)來做實驗,即利用金屬線圈,直接對腦中特定區域發出強力但短暫的磁性脈衝,在人腦的神經線路上引發微量的電流,藉以抑制腦部不同部位的生理功能。史耐德徵求正常受試者,以T M S施加於受試者的左顳葉數分鐘,以達到暫時抑制抽象和概念思考的功能,讓右腦的感覺能力暫時得到「釋放」。受試者接受刺激後的幾分鐘之內,繪畫、計算、校對等能力似乎都有提升。

神經學家楊羅賓及其同事曾進行右腦功能釋放的研究,結果在十七個受試者當中只有五人出現釋放的效果。他們因此推論這種腦部機制並非每個人都有,有的人強,有的人弱,或許有些人根本不具備。無論這是不是事實,似乎只有少數人(約正常成人的三○%)才具有潛在的特異才能,這些人經施加T M S後,特異功能才暫時得到釋放。這不足為奇,我們也可從額顳葉失智症、主要大腦半球中風、腦傷和腦部感染等病例看到這類能力的顯現。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有具體的直觀力或記憶力,只是深藏不露,遭遇意外或特別的情況才會顯現出來。這種潛能雖然只能從演化或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就像原始的感覺或認知,雖然一度具有適應的價值,但已被其他能力壓抑或取代。

崔福特研究過幾十個學者症候群的病例,發現有些人的才能是天生的,有人則是在後天形成的。他強調這類的奇才其實得來不易。特殊的腦部機制只是這種非凡才能的成因之一,並非全部。這類的智障奇才都很珍視自己的能力,有人像強迫症一樣不由自主地去做,有人了解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且因得到回饋而感到快樂。由於智能缺陷,這種快樂更讓他們有如置身天堂般喜悅。白癡奇才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個性,即使他們人生的全部只建立在一種技能之上。文/奧立佛.薩克斯

摘自《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4 13:1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