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3-3
- 最後登錄
- 2024-1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32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255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taf_jsc 於 2023-10-11 08:12 編輯
以巴衝突|百年恩怨一文看清 誰搶佔了誰土地?2023-10-10 20:00
「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50周年的翌日(10月7日),以色列無預警遭巴勒斯坦組織「哈馬斯」(Hamas)大舉突襲,發射數千枚火箭彈空襲以色列南部,同時派遣武裝份子潛入多個城鎮,展開屠殺與綁架軍民為人質的行動,加薩走廊百年來的煙硝再度點燃,以色列隨即進入戰爭狀態,將派軍隊進入巴勒基地區,揚言徹底消滅哈馬斯。這已經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爆發的第6次大規模衝突,故而有不少人已將此次衝突稱之為「第6次以巴戰爭」。那以色列與阿拉伯人之間到底有甚麼歷史恩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時中東的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德國結盟戰敗,戰勝國英國控制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地區。當時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猶太人少數民族和佔多數的阿拉伯人。當國際社會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的任務時,猶太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猶太人說,這是他們的民族起源之地,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說他們擁有這片土地、反對上述舉措。
在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之間,隨著許多猶太人逃離在歐洲遭遇的迫害,在二戰大屠殺後尋找新的家園,抵達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數量不斷增加。同時英美等同盟國內部的猶太人在經濟、教育、學術圈都有重大貢獻,這使得猶太復國運動成為聯合國成立之後,最早確定執行的國際計劃,復國地點就在巴勒斯坦地區。
然而巴勒斯坦地區也有眾多的阿拉伯人需要國家,就出現各種討論,最終聯合國通過的《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以猶太人55%領土、巴勒斯坦人45%領土的方案,耶路撒冷成為一座國際城市。這引發巴勒斯坦人的不滿意,在得到周邊阿拉伯國家聯盟的一致支持後,巴勒斯坦人決定不執行聯合國方案建國,而是以武力解決,他們決定在聯合國(由英國執行)結束對巴勒斯坦的托管後,立即攻打以色列,就此展開了長期的以巴衝突。
1948年:巴勒斯坦戰爭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結束托管前一天,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國,巴勒斯坦人反對,就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埃及、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沙特、也門便組成聯軍,發動了對以色列的進攻,意圖將以色列消滅。當時,剛剛建國的以色列,根本沒有自己的軍隊,全國上下僅有3萬多人的民兵,哪裡頂得住阿拉伯聯盟的進攻,被打的節節敗退。其後在美國的呼籲、安理會的命令下,雙方決定於6月11日起休戰四周。結果,以色列卻利用四周時間,在全世界猶太人財力和人力的幫助下,迅速組織起了一支6萬人的部隊,當雙方再度交戰時,阿拉伯國家面對以色列的迅猛攻勢,迅速陷入潰敗。此戰之後,以色列控制的土地,實際已經超過了聯合國劃定的面積,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80%,約96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1954年,埃及新任領袖納賽爾上台,為了讓埃及富起來,納賽爾於1956年7月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以色列於是與運河原控制國英法兩國聯手,決定重新奪回運河控制權,埃及的軍事實力雖然在以色列之上,但又如何是三國聯手的對手。無奈之下,納賽爾只好下令鑿沉了五艘貨船阻斷運河,令石油運輸斷絕。結果,以色列、英國、法國遭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無奈之下只得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此戰之後,埃及最終實現了收回蘇伊士運河的目的,但以色列也成功取得了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第三次中東戰爭(又稱:六日戰爭):以色列的反制戰爭。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後,納賽爾的聲望迅速得到提高,而納賽爾也很快以阿拉伯世界領袖自居,開始積極組建阿拉伯聯盟並準備再度對以色列進行毀滅性打擊。於是,納賽爾對內加強統治,積極整軍備戰,對外宣揚泛阿拉伯主義,激勵阿拉伯人民反抗猶太人的復國。1964年5月,在阿拉伯聯盟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立,並開始襲擊以色列,與此同時埃及也向蘇聯購進了10億美元的軍火。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只留下了12架戰機負責本土防禦,其餘戰機集體出動迅速空襲了埃及全國各地機場,將埃及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後又摧毀了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結果,以色列佔領了東耶路撒冷和西岸,以及敘利亞戈蘭高地的大部分以及加沙和埃及西奈半島。大多數巴勒斯坦難民及其後裔居住在加沙和西岸,以及鄰國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這次戰役由1967年6月5日開始,到同年6月10日就結束,故被稱為「六日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這場被稱為「贖罪日戰爭」的戰役基本上和巴勒斯坦已經沒有關係了。這是埃及和敘利亞發起的復仇之戰。然而,在此戰中,埃及和敘利亞並沒有復仇成功,還被以色列反攻。而且,造成阿拉伯國家的報復,對美威脅禁運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8年於美國斡旋下,以色列和埃及簽署《大衛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石油危機才得以緩解。
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 黎巴嫩戰爭
第五次戰爭發生在1982年,又被稱為「黎巴嫩戰爭」,導火索為以色列的駐英國大使,遭巴勒斯坦的歹徒槍擊重傷,以色列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及敘利亞軍隊發起進攻,最終成功攻入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此時因巴勒斯坦已經沒有領土了,只有躲在黎巴嫩境內,繼續反抗以色列。以色列大軍短短六天,就佔領了黎巴嫩1/4的國土,還攻下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以色列佔領貝魯特後,就開始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巴勒斯坦平民大開殺戒。這是一場殘酷的大屠殺,無數巴勒斯坦平民慘遭殺害。巴解組織被迫化整為零,分散到8個阿拉伯國家。
五次中東戰爭結束,以色列是越打越強,領土越打越多。巴勒斯坦則越打越小,領土盡失,連正式的國家都沒建立起來。
https://std.stheadline.com/realt ... 0%E5%9C%9F%E5%9C%B0
=============================================================
當年英國離開印度,不也是將原本各宗教和平共處的情況,硬生生分裂成三個國家:印度(印度教)、巴基斯坦(伊斯蘭)、孟加拉(佛教),印度人民開始大遷移,領土邊界也爭論不休,也埋下印巴兩國無終止的仇視。而散在境內相對小眾的異教徒,卻也成為被壓迫與欺凌的對象,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錫克教就是。
緬甸也是相同的狀況,現今所謂的羅興亞難民,也是當初英國統治時期從孟加拉帶來管理緬甸作威作福的代理人,結果呢?英國人走了,卻沒把羅興亞人帶走,緬甸人迄今還是把對英國殖民的怨氣,發洩在羅興亞人身上。可悲的羅興亞人,孟加拉也回不去了,只能不停得被驅離,被欺凌,被犧牲,但英國人的責任呢?
法國離開的中南半島有比較好嗎?奠邊府戰役北越共黨趕走法國勢力,但在接下來的剿共清黨戰爭,不也是為中南半島帶來數十年百萬人的災難,直到北越趕出美國支持的天主教南越政府,散居中南半島各國的共黨回到越南才回復平靜。至若泰國以歸化泰國為條件,靠泰緬邊境遺留的中華民國孤軍穩住泰北滋擾、才慢慢歸於和平。而在華人、印度、馬來、娘惹混雜的新加坡,更在理智領導人運作下,長時間的努力,建立制度,平息紛擾,才成為中南半島最富庶、最有競爭力的國家。
以巴戰爭只不過是帝國遺毒的延續,而且仇恨越埋越深。試想當施工不慎所引發的水管破裂,一句道歉與賠償可解決的問題,會演變成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不同族群的對立與暴力,是誰的錯?而誰又在此矛盾與衝突中獲利?幾年前美國川普為何承認約旦河西岸是以色列領土?為何承認約耶路散冷是以色列首都?是不是把巴勒斯坦逼上牆角,令它們走上絕路?
誰不希望和平?誰又喜歡被冠上殺戮屠夫的名號?悲哀!
願上蒼憫人,天佑地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