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4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廣東省惠州羅浮山沖虛古觀
沖虛古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景區麻姑峰下,南臨白蓮湖,始建於東晉咸和二年(327年),為東晉葛洪創建。沖虛古觀于清朝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重新修建,建築面積4400 多平方米。
沖虛古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包括山門、正殿等。有殿宇五重,分別為靈官殿、三清殿、黃大仙殿、呂祖殿和葛仙殿,此外還有寮房等附屬建築百餘間。沖虛古觀初為葛洪修道煉丹南庵。
葛洪“羽化成仙”後,東晉義熙初年(405年)擴建都虛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趙煦下詔賜“沖虛觀”額匾,把都虛觀改名為沖虛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沖虛古觀內,沖虛古觀對研究廣東地方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有較高的革命文物價值。
1979年,沖虛古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沖虛古觀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東晉時,葛洪舉家南遷,在羅浮築庵修道煉丹。東晉鹹和二年(327年),在廣州刺史鄧岳的幫助下,葛洪在麻姑峰下修築了南庵,名曰都虛(又稱玄虛)。以後又陸續在羅浮山東、西、北面修建了東庵、西庵和北庵。葛洪在羅浮山采藥治病,築灶煉丹,修道授徒,著書立說,成為中國道教史上魏晉丹鼎道派最傑出的代表。
東晉義熙初年(405年)擴建都虛庵,增建“葛仙祠”,祭祀葛洪。
《新唐書》載,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天下大旱,終南山竹結實。嶺南亦然,竹並枯死。是歲大饑,(民)取竹實食之。”唐玄宗派道士申太芝至羅浮,在都虛庵前設百尺石壇,祭山求雨,並下詔循州(今惠州)官員一同祭祀,繼而改葛仙祠為都虛觀,設置守祠十家,看守打掃道觀,同時安排兩名道士,專司祭祀之事。羅浮山中葛洪的東、西、北庵,也陸續分別被改修擴建為白鶴觀、黃龍觀和酥醪觀。羅浮道觀成為葛洪所創立的嶺南道教南宗靈寶金丹派的發祥地及活動中心。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哲宗趙煦下詔賜“沖虛觀”額匾,把都虛觀改名為沖虛觀。觀門額匾“沖虛古觀”,乃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在宋哲宗時期,羅浮山除都虛觀外,已陸續建成孤青觀、九天觀、白鶴觀、酥醪觀。按道教傳統,一山同有五間以上道觀者,其為首之觀,應冠以“沖”字,道教稱之為“五觀一沖”。宋哲宗依道教習俗,為羅浮首觀賜匾為沖虛觀。
據(宋)霍《沖虛古觀記》稱,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沖虛古觀因“觀創已久,因循不葺。三清殿與仙聖祠象,風摧雨漏,罅撓拂支者過半。”住持梁智芳募捐重修,得到各方支持。被宋徽宗封為“金壇郎”的鄒葆光“亦出錢五萬,贊其成事”。對沖虛觀這次重修,霍在《沖虛古觀記》一文中作了詳盡記述:“富者出財,壯者出力,智者獻畫,匠者效工。去其腐敗而易之以新堅;增其基之卑薄而築之以高峻。草陋就華。靖功既告,可支百年。”重修工作於政和五年(1115年)全面完工。沖虛觀重塑“羅浮二山,諸觀為甲”的首觀形象。
沖虛古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坐北向南,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式庭院,含山門、正殿兩廊和偏殿等,建築面積有4400多平方米。有殿宇五重,進門是王靈官殿。正門屏風後,過中天井,便是主體建築三清寶殿通面闊22.36米,通進深18.95米,占地面積423.72平方米。建築為磚木佈局,屋面為博古脊、硬山頂、琉璃瓦、穿鬥抬梁夾雜式梁架,正脊有大型彩色陶塑。三清寶殿左側有“葛仙祠”,右側有“黃大仙祠”,葛仙祠東南有“純陽寶殿”。此外還有寮房等附屬建築百餘間。古觀內供奉著許多神仙包括葛洪、呂洞賓等。
沖虛古觀三清寶殿前有百年丹桂,黃大仙祠右側有明代古卉九裡香。沖虛古觀外,有稚川丹灶、洗藥池、東坡亭、會仙橋等古跡。觀門額匾“沖虛古觀”,乃清代督粵使者瑞麟所書。
沖虛古觀大門楹聯上刻著“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的文字,其中“典午”意指司馬,表明建觀的年代,“三清”意指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尊神,朱明即朱明耀真天,朱明洞天在道教十大洞天中排行第七,所以稱為第七大洞天,而這也表示仙階的地位。
稚川丹灶始建于晉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建築整體用花崗岩石條、石柱、青磚壘砌而成,分為爐座、爐身、爐頂三部分。洗藥池為紀念東晉道家葛洪而建。池有三級臺地,臺地中央為八角形洗池,四周池壁由青磚砌築,條石壓頂。池畔西面矗一巨石,正中刻有“洗藥池”三字,為楷書,左側刻有一首詩;右上角刻有“祁子隱居”四字。
來源:道站
|
|